輔仁社,第1張

1929年,羅馬教廷天主教會購買了濤貝勒府的馬圈和部分花園空地,開始籌建天主教會所投資創辦的輔仁大學主樓。輔仁大學的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而位於香山靜宜園(香山公園)的“輔仁”又是“北京公教大學”的雛形。“輔仁社”的創辦人是中國虔誠的天主教士、著名的文化人歛之。英歛之,1867年出生於北京西郊北望山附近的黑山扈,此地在乾隆年間曾是旗人官兵駐地。英歛之爲滿洲正紅旗人,赫捨裡氏。雖爲旗人,但幼年家境貧寒。兄弟五人靠父親搖煤球爲生。黑山扈一帶習武的人多,英歛之大哥摔跤技藝高超,因幫別人打架被刺身亡。身爲老二的英歛之自幼練武,但他還是最喜歡文化,後棄武從文。小時候沒有條件進學堂,他就到茶館撿廻包茶葉的廢紙練字,由於多年的刻苦努力,英歛之終自學成才。青少年時期他認識了一位教書先生,他給那位先生儅了書童。後來先生被聘請去一大戶人家教書,英歛之也隨先生去了這戶人家。先生教的學生是一位沒落貴族家的小姐:愛新覺羅.淑仲,其父是位將軍。英歛之與這位小姐,一個是文武兼備的翩翩少年,一個是秀外慧中的千金小姐,時間久了互生情愫,在老師的撮郃下,將軍同意了這門婚事,英歛之娶了愛新覺羅.淑仲,與皇氏家族聯了姻。恰似那句名言:“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婚後不久,便生下兒子:英千裡。十九世紀末,滿腹經綸的英歛之受康有爲、梁啓超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開始在報紙上評論國事,曾在澳門《知新報》上發表贊同戊戌維新變法的文章。不久,英歛之在天津創辦了《大公報》。辛亥革命後,英歛之退居香山靜宜園,雖然還負責大公報的工作,但主要精力投入到創辦女學、輔仁社等慈善教育事業之中。1916年,英歛之將《大公報》售予了別人。他全身心主持天主教的維新工作,創辦輔仁大學。輔仁社,第2張輔仁社,第3張輔仁社,第4張輔仁社,第5張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輔仁社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