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隨筆250記》(57)易律夫輯

《易經隨筆250記》(57)易律夫輯,第1張

       《易經隨筆250》(57)

  易律夫輯


(清)王又樸撰《易翼述信》

(一)清紀昀《四庫全書縂目提要》載:

【臣】等謹案:《易翼述信》十二卷,國朝王又僕撰。又樸字介山,天津人,雍正癸卯進士,改庶吉士,官至盧州府同知。是編經傳次序,悉依王弼舊本,而冠以讀易之法,終以所集諸儒雜論。其大旨專以象、彖、文言諸傳解釋經義,自謂篤信十翼,述之為書,故名曰易翼述信,而以硃子所雲不可便以孔子之說為文王之說者為非是。其闡發理蘊,徵引諸家,獨李光地之言為最夥,而於《本義》亦時有異同。蓋見智見仁,各明一義,易道廣大,無所不該,自不能執一說以限天下萬世。又樸所論,固不為無因,至其註釋各卦,如解大明終始,謂畫卦之聖人於畫此六陽,又而仍名為乾之時,已大為明白指示;解坤初六,謂陽行而陰隨之以行,又引來知說以為證,此類皆為失之牽強。蓋其意以為每爻必取變氣,坤初六變復,故立說如此。不知周易固兼變象,然使每爻必取變體為解,則紛紜破碎,將致拘執而不可通,終不免於自生荊棘。惟其於河圖、洛書及先天、後天皆不列圖,而敘其說於雜論之末,義例明簡,較為有識。又第一卷內時、位、德、大、小、應、比、主爻諸論,皆能恪遵禦纂周易折中之旨,而申闡其義,詞意明暢,亦頗有可取者焉。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二)(清)王又樸撰《易翼述信》原序:

餘初讀周易《本義》:於卦變圖說後雲: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又雲:不可便以孔子之說為文王之說。時方幼稚,即疑之,以為千聖一心,奈何易有岐旨乎?及讀乾卦之彖,元亨利貞,夫子以為四德者,而硃子則謂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旣訓元為大,而又謂利貞為戒佔者利在正,固以此為文王之本意,則疑又更甚。夫孔子,周人也,去文王數百歲而近,何以其說非文王之說?而硃子遠隔二千餘年,未嘗別得羲、文指授,何以反能知其為文王之本意,而特揭而著之也?第所學未充,不能確有定解,遂廢而不敢再讀。至乾隆丁巳歲,餘年已五十七歲,始又取而㝷味之,覺卦爻各詞,非彖、象傳實有不能明者。是孔子之說,即文王、周公之說,竝非孔子自為一易矣。若說易而不歸諸孔子,則人各異見,論各異詞,何所折衷而得其是?況孔子贊易,而世目之為十翼者,迺謂為非三聖人之本意。夫旣非其本意矣,而又謂為翼,則所翼者何等也?今餘年且七十,稿凡四易,雖未必其果當,而惟篤信孔子之言,實所以發明三聖人之意,而務求其相郃者。然究亦未嘗不郃也,於是名之曰易翼述信雲。或曰:易,變易也,不可為典要。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子何其拘也!然變易之中,實有其不易者存。餘亦先求其所以不易者,而後自得其變易者,不亦可乎?

時乾隆十五年七月既望,天津王又樸謹序。

(三)欽定四庫全書|易翼述信卷二*廬州府同知王又樸撰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羣龍無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迺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郃太和,迺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彖傳《本義》方敘天道,忽敘聖人,忽又敘天道,下又補敘聖人,似於文法欠順。竊疑大明終始三句與上二節俱以天道言,惟首出二句始說到聖人。若曰:昔宓羲氏畫三陽爻而名之曰乾,因而重之,仍名為乾。文王繫之以元亨利貞,四者皆天德也。迺乾有四德,而元為之首。大矣哉,乾之元乎!萬物之所資始,而為亨、為利、為貞胥根焉,迺統括乎天德者也。是故雲之行,行此元也;雨之施,施此元也;品物之流形,流形此元也。是乾之亨,始而亨者矣。夫此始而亨也,始不常始,有終其始者也。其終也,終非竟終,終而即始者也。惟其終始疊運,循環無耑,所以不息而為乾乾也。此義也,畫卦之聖人於畫此六陽爻而仍名為乾之時已大為明白指示矣,則此元亨利貞之詞,夫豈文王之臆說哉?然即畫卦之聖人所以畫六陽爻而仍名之曰乾者,亦非聖人師心自用也。蓋七政齊而四時行,日緯乎天,必歷月之十二而一周。其自陽氣方生以及漸長至於極盛,則有初、有二、有三、有四、有五、有六,是六爻之位實各因乎時,自然而成者也。夫陽之在物者,莫若能六陽即六龍也。惟各因乎其自然之時,則四時乘此六陽以行乎天者,有春即有夏,有春夏即必有鞦鼕,是其收歛閉藏,天豈別有一六隂之氣?

【闕】。

可測之物也。總之,生機既謂之元,又謂之和,何也?元氣即和氣,自其資始謂之元,自其訢郃謂之和。總之,為物或曰萬,或曰品,或曰庶,何也?萬明其數之多,品見其類之異,庶言其生之同,各有攸當也【此尒雍正乙巳年在都門所抄,未審何氏所著。今按其義,亦多散見說統中,疑為近時學人纂集前儒雜論而加暢者。凡後所採,皆於上標附見字為識】。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程傳》曰:理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旨哉言乎!一部易,莫非象,莫非理也。硃子《本義》曰: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義,此獨不然者,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若重複之象,非至健不能也。

竊按::行健二字,亦即是重乾之意矣。又按:大象,夫子多另取一義,不與彖同。迺此曰行健,曰不息,仍即彖傳終始之意。即坤象厚德,亦即安貞也。蓋天地之道,為物不貳,故不容別有所為義矣。

初變姤遇巽,巽伏,故象潛。巽為德之制。

又曰:巽以行權,故言龍而戒其勿用也。傳曰:陽在下。陽釋龍,下釋潛。旣在下,自然勿用,故勿用不復釋也。說統曰:衹一在字,便見是安住時節。勿輕動作,則陽德完固。二變同人遇離明,故兩曰見二地位。同人曰於野,故此曰在田。說統曰:以天下同得之理,感天下同然之心,象日之方陞,雖未中天,光已遍被,故其施自普。按此固以變氣言也。

三變履,遇兌變氣,郃二、四互離,故曰日。三為內卦之終,離之三亦曰日昃,故曰終日。離日互在下,故曰夕。居下乾之終,即開上乾之始,而二、三、四、五皆互乾,又重剛也,故曰乾乾。重剛故厲,而履卦辭曰:履虎尾,不咥人,故厲,無咎。傳曰:反復道者。程子以為進退動息必以道,硃子以為重複踐行之意用六,刁氏以為指出道字,則終日乾乾,確有可依據。此三說皆極有味。蓋此爻變履,履者,禮也。硃子以九二之半與九三為亨。亨,禮之德也。君子嘉會,足以郃禮,所謂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故有終日乾乾,夕惕若之象。

雙湖衚氏曰:初、二為地,地者,龍之下位。五、上為天,天者,龍之上位。三、四人位,非龍之所據。乾九三一爻,實居六十四卦人道之首,聖人尤致意焉。此諸爻所以不言乾,而三獨言乾乾也。

四變小畜遇巽,小畜上往而施未行,巽又進退不果者也,故有或躍或在之象。

雲峰衚氏曰:其位上下之交,其時進退未定之際。躍以或,言審於進也;淵以在,言安於退也。

竊按:或之者,疑之也。徂徠

石氏曰:夫子加進字以斷其疑也。

五變大有,遇離。離,火炎上,又為雉,故曰飛。五,天位,故曰在天。離明,故曰見。二、五有中正之德,故皆曰大人。

敬仲楊氏曰:皆尊仰之之謂見,皆矇其澤之謂利。

雲峰衚氏曰:二之施,以德言;五之造,兼德與位言。

敬承程氏曰:語稱天地曰造化,曰大造。造者,天之為聖之事也。聖人居天位,行天道,所造於天下萬世者大矣,故曰大人造也。仁和沈耑恪公說二、五兩爻雲:雖有見龍在田之德,而尤宜見九五之大人,則為下不倍矣;雖有飛龍在天之德,而尤宜見九二之大人,則居上不驕矣。

按:此義實出《程傳》。硃子據九五、文言,以為衹是言天下利見夫大德之君。今人卻別作一說,恐非聖人《本義》。迺《本義》又仍程說,何也?此間必有訛誤。上變夬,遇兌。以乾之至健,而猶有柔之決,故曰亢。亢亦時之所不能違者也。

按:位以五為中正,過之則盈,盈不可久者,窮則變,變則通也。詳見文言。

用九節,說者不一。介甫王氏謂矇上九而言,雖為來註採用,而理則偏。《程傳》泛論,硃子非之,而取歐說,謂為佔得乾卦六爻皆變之辭,援春鞦蔡墨筮乾之坤為証,迺用六。刁氏疑為不然【說詳後文,言】。近於都門抄本。又雲:爻數用九,而爻位止六,是為羣龍無首之象。又據先天圖乾、坤、坎、離、艮、兌、震、巽皆對待成九數為說,語瘉新奇,而旨瘉岐出,學者何所執以為信守乎?

竊按:蔡墨既有此筮,則硃子之論為確。次崖林氏曰:乾變之坤,與本是坤者不同;坤變之乾,與本是乾者不同。故乾旡首之吉,終不可同於坤牝馬之貞;坤永貞之利,終不可同於乾之元亨。故聖人別著自此至彼之象佔。

折衷曰:此亦因乾坤以為六十四卦之通例,如自復而姤,則長而防其消可也;自姤而復,則亂而圖其治可也。先儒謂須郃本卦、變卦而佔之者,近是。又雲:此不可為首與不可為典要語勢相似,非戒辭也。若言恐用剛之太過,不可為先,則天德二字是至純至粹,無以復加之稱,非若剛柔仁義倚於一偏者之謂。尚恐其用之太過而不可為先,則非所以為天德矣。

程子嘗曰:動靜無耑,隂陽無始,蓋即不可為首之義。如所謂不可耑倪,不可方物,亦此意也。又按都門抄本雲:乾六爻不言兇,亦不言吉者,純粹中著不得一吉字也。

凝菴唐氏曰:六龍各極其盛,竝不言吉,必至無首方吉。甚矣,龍德之貴全也。二說正可互參。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易經隨筆250記》(57)易律夫輯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