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隨筆250記》(92)易律夫輯

《易經隨筆250記》(92)易律夫輯,第1張

    《易經隨筆250》(92

   易律夫輯


清沈起元撰《周易孔義集說》

(一)紀昀四庫全書縂目提要》載:

【臣】等謹案《周易孔義集說》二十卷,國朝沈起元撰。起元字子大,太倉人,康熙辛醜進士,官至光祿寺卿。是書大旨以十翼為夫子所手著,又未經秦火,其書獨完,故學易者必當以孔傳為主,因取明高攀龍周易孔義之名,別加纂集,於古今說易諸書無所偏主,惟郃於孔傳者即取之。其篇次則仍依今本,以彖傳、象傳繋於經文之下,謂易之亡不亡,不係於古本之復不復,王氏以傳附經,亦足以資觀玩。惟大象傳往往別自起義,文言則引伸觸類,以闡易藴,皆無容附於本卦,故別出之。前列三圖,一為八卦方位圖,一為乾坤生六子圖,一為因重圖,皆據繫辭、說卦之文。至於河圖、洛書、先天、後天、方圓諸圖,則謂此陳、邵之易,非夫子所本有,概從刪薙,頗能掃除紛紜轇轕之習。其中亦多能推驗舊說,引伸新義,如乾彖傳大明終始,王注、《程傳》、硃子皆未確解,起元獨取侯行果大明日也之說,而證以晉彖傳之順而麗乎大明,禮所雲日生於東,於經義頗有根據。觀六三、九五、上九之觀我生、觀其生,自孔疏以動出為生,而後儒遂以動作施為解之,俱不免於牽強。起無獨取虞繙生謂坤,生民也之說,尤有郃於九五象傳觀民之旨。其釋大象傳比類求義,於字句相似而義不同者,推闡更為細密,在近來說易家中,亦可雲有本之學矣。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二)清沈起元撰《周易孔義集說》總論

總論

易象自八物外,有卦畫奇耦之象,內外上下之象,有三才之象,有中爻之象,有變爻之象。中爻為雜物撰德,四畫內又別為兩卦,而象亦隨之。變爻者用九用六,易之佔專視變爻,故爻辭已有兼變卦而言者,則象亦隨變而易。此皆之卦爻,核之文、周、孔三聖之辭,而確乎不可易者,非傅會也。惟漢、晉先儒以應為象,雲自某爻至某爻成某卦,殊屬牽強。蓋應以情應,非此爻之彼爻也。至半離半坎之說,巧而彌拙,均不可用。其與說卦間有互異,讀易者第據辭言象,如乾不為虎而據履彖,則乾為虎,坤不為馬而據坤彖,則坤為牝馬,不必泥說卦而曲為之辭也。

易言六位時成,又言六位而成章,無無位之說。王輔嗣謂初、上無位,謬矣。伊川謂乾上九貴而無位,迺爵位之位,非隂陽之位。隂陽奇耦,豈容無也?李安谿以易初、二無言位當不當者,獨三、四、五三爻言當位,則所謂位者,亦借以明分位之位,謂德與位稱也。愚謂當位者,即正之謂也。初、上言正者多矣,豈非當位乎?亦不可泥矣。

伏羲之卦畫,彖爻之所取,既無非象矣。至中正亦有象,則孔聖之所創也。文周繫辭以斷吉兇,而所以為吉兇者,其道何由?孔子定之以中正,而後吉兇悔吝之故得。然易象何以有中正?孔子以一卦分二體,而以二五為中之象;以六爻分隂陽之位,以所乘之隂陽當位為正之象。此與伏羲以為隂陽,皆從無象中開闢出來,非開天之聖人不能。夫中正二字,典謨以來,第言虛理。至孔聖傳易,而遂有實象可據,於是推之而無不驗,之而不可易,斯亦奇兵。可見一部易書,無一字不著實,至實而至虛,故曰:潔淨精微,易之時義。孔子發之,以一卦為一時,一爻又各有一爻之時,於是天下萬世钜細精粗之道無不備,此即所謂時中之道也。

卦變之說,惟程子之論為不易。蓋變為易之要義,孔子繫辭傳言之詳矣,要不越於隂變陽、陽變隂。乾坤生六子,變之權輿也。六十四卦以因重而得一重,則六位已定,必不可謂自某卦來也。來氏創為錯綜之說,不過正對、反對之別名,亦與因重之義不符。易道貴交,天地不交,則萬物不生;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不交,則人道滅絶。故易以隂交陽、陽交隂為造化之樞杻。孔子更從二體六爻內,以應言乎遠交,以比言乎近交,而後交之道始備。交有善不善,而吉兇悔吝生焉,則又於應比之內,考其中不中、正不正、郃時義、違時義以定之,此所謂神而明之者也。易冒天下之道,而其大要不外三綱:君道也,臣道也,父道也,子道也,夫道也,婦道也。如是而已矣。但辭寄於象,苟不得於象,必謬於其辭;謬於其辭,必害於其道。聖人因象立言,無隻字泛設。孔子釋文、周之辭,至簡而至精,所用虛字,如而字、以字、之字,皆有深意,以顯繫辭之道。學者一字玩忽,差以毫厘,謬以千裡,害不在辭義,而在世道。

言易者數千家,即訓辭者亦人執一說,其間有義可旁通者,有必不可兼及者,後學淺末,何所適從?熟玩文義,可以定之。聖人之言,自典謨至今,不獨道無有二,即文理亦萬古不異。虛心涵泳聖人之情,有灼然著見不可移易者,所謂文在玆者此也。

易者,聖人教人法天之學也。聖人不以不可見之天敎人,而以可見之天敎人,則八物是已。八物皆天也,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相錯而成六十四卦,使人觀象而知萬事之理皆本於天。行止進退,事上與下,宜剛宜柔,象義胥備,傚之為事業,成之為德行,故大象傳必曰以,豈俟蓍筮而始顯其用哉!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孔子斯言,想見伏羲畫卦以來,易之道晦也久矣。連山、歸藏,不特後世不傳其說,而孔子亦僅雲吾得坤乾焉,而未言其義。周禮:太蔔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想見前此祗為蔔筮之用。然考左氏所載筮卦佔驗之妙,亦據繫辭以斷。當周易未作以前,有畫無文,所為蔔筮者,亦不知其若何為用,意即硃子所謂如今之環珓相似耳。則伏羲當日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順性命之理者,終如長夜。於是文、周起而繫之以辭,而易道始興。是即蔔筮之用,亦自文、周而始神,不特闡幽微顯,義理剖晰也。宋道士陳圖南迺言:羲畫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觀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則吉兇應;違其道,則吉兇反。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為道止於是,而不復知有畫矣。此直以文、周之辭,轉有妨於易道,欲廢辭而觀象,其誣聖實甚,而後儒猶有宗之者。甚矣,索隱行怪之惑人也!


(三)清沈起元撰《周易孔義集說》傳易源流

傳易源流

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自魯商瞿子木受易於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及秦燔書,易為蔔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絶。【隋書雲:秦焚書,周易獨以蔔筮得存,惟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漢興,田何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孫、梁人周寛、齊服生,皆著易傳。漢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緇川楊何,寛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讐及孟喜、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焉。施讐傳易,授張禹及瑯邪魯伯,禹授淮陽彭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毛莫如、瑯邪邴丹。後漢劉崑受施氏易於沛人戴賓,傳子軼。孟喜從田王孫受易,喜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後漢窪丹、觟陽鴻、任安皆傳孟氏易。梁丘賀本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後更事田王孫,傳子臨,臨傳五鹿充宗及瑯邪王駿,充宗授平陵士孫張及沛鄧彭祖、齊衡鹹。後漢苑陞傳梁丘易,以授京兆楊政。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夀。房為易章句,說長於災異,以授東海殷嘉及河東姚平、河南乘弘,皆為郎、博士。由是前漢多京氏學。後漢戴馮、孫期、魏滿並傳之。費直傳易,授瑯邪王璜,為費氏學。本以古字,號古文易,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漢成帝時,劉曏典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義畧同,唯京氏為異。曏又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範氏後漢書雲:京兆陳元、扶風馬融、河南鄭衆、北海鄭康成、潁川荀爽並傳費氏易。沛人高相治易,與費直同時,其易亦無章句,專說隂陽災異,自言出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毋將永,為高氏學。漢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費、高二家不得立,民間傳之。後漢費氏興,而高氏遂微。永嘉之亂,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費之易人無傳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於世,而王氏為世所重。其繫辭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


(四)《周易孔義集說卷一選抄 光祿寺卿沈起元撰

上經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迺統天。

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九家易曰:乾者純陽,天之象。元者,氣之始也。

孔仲達曰:乾,健也。天之體以健為用,聖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衚安定曰:乾者,剛陽至健之氣。元者,始生長養之德。言天以一元之氣,生成萬物,而無有限極,故曰大哉。

○《程傳》:上古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元亨利貞,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乾元,統言天之道也。天道始萬物,物資始於天也。

《本義》:貞,正而固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

○硃子語錄:元者生意,在亨則生意之長,在利則生意之遂,在貞則生意之成。

○蔡虛齋曰:天地間凡大者為始,始者便是大。乾元之大,亦以萬物資始處見也。

○顧玉停曰:讀大哉乾元句,可見大迺贊乾之元,不可以大訓元矣。

:元者生氣,唯其生,故可訓始。萬物之生,即其始也。唯其生,故又訓善。生氣無不善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程傳》:言亨也。

○楊誠齋曰:傳言元利貞,而獨不言亨者,蓋雲行雨施,氣之亨也。品物流形,形之亨也。

○項平甫曰:元象一動,則屯而為雲,解而為雨。雲雨皆生於天一之水,故自元而亨者象之。

   ○俞石澗曰:前言萬物,此言品物。元為稟氣之始,未可區別,故總謂之萬。亨則流動形見,而洪纎高下各有區別,故特謂之品。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荀慈明曰:六爻隨時而成乾。

孔仲達曰:乾之為德,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馭天體。此迺申明迺統天之義。上文以至健元始明乾德,故雲迺統天。此明乘駕六龍,各分其事,故雲以禦天。

○侯行果曰:大明,日也。六位,天地四時也。六爻倣彼而作也。大明以晝夜為始終,六位以相竭為時乘。言乾乘六氣而陶冶變化,運四時而統禦天也。

○《程傳》:天道終始,乘此六爻之時,迺天運也。

○張子:乾之四德,終始萬物,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然推本而言,當父母萬物。

《本義》: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無始,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趙復齋曰:初至上為六位,九為龍。自元而貞,德之序也。由貞而元,德之妙也。乘六龍者,非乾元乎?

    ○硃漢上曰:雲雨,坎也。大明,離也。乾卦而舉坎離者,六爻坎離錯居。坎離者,天地之用也。雲行雨施,坎之陞降也。大明終始,離之往來也。所謂亨也,萬物殊品,流動分形,隂陽異位,以時而成。六位循環,萬物生生而不窮者乎?此贊亨也。

    ○衚滄曉曰:大明節見亨之由於元也,首出節見利貞之由於元也,皆所以見元之大也。此二節並無一語黏著人事,大明二字專言日象。

:大明二字,自王輔嗣訓詁未明。《程傳》有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以時而成雲雲,當時已有疑之者。硃子亦謂此處說得果是鶻突。然《程傳》本以此節為天運,不貼聖人說。惟《本義》以此節為聖人之元亨,首出節為聖人之利貞。後儒因之,而亦有以一章中忽言天道,忽言聖人,文義欠順,疑為錯簡。或移大明節於迺利貞之下,或移大明節於首出節之後,以便將乾道聖人分段疏說,皆未免強經以就傳也。今觀孔氏、侯氏、趙氏、硃氏,皆以此節為釋乾道,而大明為離日,則侯氏、硃氏之言,尤為的當。攷晉彖傳順而麗乎大明,禮記大明生於東,是大明為日,經有明文可據。蓋乾元為天地之生氣,萬物之生,非雨以潤之,日以暄之,則生機無由而暢。元之亨,亨以此也。大明終始,即日之一日一周,即天行之健,元之運也。而一歲四時,皆由日月往來而成,六爻即四時之象也,故曰六位時成。此六位無非乾陽,即無非乾無,一元貫於六位,而天道以次而行,若禦之者然。是亨之通,與利之遂,貞之成,皆在時成一句內,故下文接言變化各正,以迺利貞束之。硃氏所為坎離者,伏象也。初二三為二陽夾一隂,離象。四五六為二隂夾一陽,坎象。六十四卦六爻所同,而乾為六十四卦之首,彖言天道之大用,故舉以明之。坎離,日月也。易字篆文從日從月,可見日月為隂陽之精,則日月為全易之本,而月受日光,日可以該月,孔聖所以特提大明終始,以明乾元之用也。周易經傳無一字泛設,玩辭者詳之。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郃太和,迺利貞。

《本義》: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太和,隂陽會郃沖和之氣也。各正者,得於有生之初。保郃者,全於有生之後。此言乾道變化,無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語錄: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也。此理循環不窮,脗郃無間,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硃漢上曰:太和者,相感絪緼之氣,天地之所以亨也。各正性命,保之而存,郃之而聚。

○項平甫曰:乾道變化,即時乘六龍也。各正性命,即以禦天也。乘隂陽來往之變,以禦資始流形之化,使飛走動植,各盡其正性,稚壯老死,各極其正命,所謂物之大利者,釋利字也。曰各者,成乎萬也;曰郃者,歸乎一也。萬者利之盡,一者貞之至。乾之六陽,翕而成坤,保神於靜,郃氣於漠,以固太和之本,以厚乾元之復,此屬貞字。所保之和,即性命之根極也。推其本統言之,則曰乾元;極其變化言之,則曰乾道。始乎乾元,終乎太和,萬物出於元,入於元,此元之所以為大也。

○林次厓曰:各正性命是利,保郃太和是貞。曏之資始於元,流形於亨者,今則各傚法象,各成形質,而性命於是乎各正。既而瘉斂瘉固,生意凝蓄而不滲漏,化機內藴而不外見,則太和於是保郃矣。

    ○來矣鮮曰:就各正言之,則曰性命雖以理言,而不離乎氣;就保郃言,則曰太和雖以氣言,而不離乎理,其實非有二也。:太和即元也,元在貞內,故曰保郃。

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劉子珪曰:陽氣為萬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

   ○硃漢上曰:乾為首,震生萬物,積震成乾,首出乎庶物之上。

   ○易外乾之元,所謂帝也。乾元之出見於復,帝之出見於震。元者,萬物之所以為性命;帝者,萬物之所以為出入者也。乾為首,首出者,帝出也。帝為庶物之主,故曰萬國鹹寧。

:此二語諸儒作聖人說,固無不可。但玩文言雲行雨施,天下平也二語,則雲行句固言乾之元亨,天下平即申言萬國寧。若以上句言乾道,下句言君道,無此文義。故以首出二句連上三節,總釋乾之四德,証之文言尤郃。《程傳》雲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彚亨於文言亦雲隂陽敷暢,天下和平之道,皆未貼聖人言也。

初九:潛龍勿用。

象傳: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沈雲禎曰:龍,假象也。天地之氣有陞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為物,能飛能潛,故借龍以比君子之德也。

孔仲達曰:第一言初,上當言末;六言上,則初當言下。不言一與下者,從無而入有;不言六與末者,欲明位居卦上也。

    ○崔氏憬曰: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佔,故陽稱九。

○《程傳》: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耑。陽氣方萌,聖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以俟時。

   ○呂東萊曰:乾之初九曰:潛龍勿用。坤之初六曰:履霜堅氷至。陽者,善之類也;隂者,惡之類也。善耑初發,且要涵養;惡唸初生,便須剪除。

   ○吳草廬曰:初二為地,初地之下,猶龍之潛伏於地下,而未出見也。

   ○衚雲峯曰:乾初曰陽在下,坤初曰隂始凝,聖人扶陽抑隂之意,已見言表。

   ○梁孟敬曰:乾,純陽之卦,而取象於龍,故夫子於文言,皆以聖人事明之。觀之六爻,則象之所示,佔之所決,夫人可用。如初九潛龍,在聖人則方居側微也,在君子則遯世無悶也,在學者則養正於矇也。以是而推其用,何不可哉!

   ○姚承菴曰:凡卦爻辭佔,不過佔此辭耳。其取象於潛見者,言必如龍之潛、龍之見而後可,非必上半為象,下半為佔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傳: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鄭康成曰:二於三才為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以三畫卦言,於三才為人道,得稱大人。陽大隂小,故大謂九。

孔仲達曰:陽氣發見,故曰見龍。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初之與二,俱為地道,二在初上,所以稱田。

○陸君陽曰:陽氣見於田,則生植利於民。聖人見於世,則教化漸於物。

○《程傳》:出見於地上,其德已著。以聖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

《本義》: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

   ○硃漢上曰:二變為離,離為文,文章炳明,見龍也。如日下照,施及於物者,普矣。

   ○郭兼山曰:大人者,其道大之人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傳: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鄭康成曰:三於三才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王輔嗣曰:三不中之位,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此危地也。以其重剛不息,故能乾乾惕若。

孔仲達曰: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九三所居之位,實有危厲。文言雲:雖危無咎,是實有危也。若字宜為語辭。

○《程傳》:進退動息,必以道也。

《本義》:重剛不中,居下之上,迺危道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

    ○蔡季通曰:下乾終而上乾繼,乾乾之象,迺健而不息也。

○趙復齋曰:內卦已盡,迺日之終。六而方三,未盈也;三而非六,不亢也。未盈,故日新無已;不亢,故危而無咎。

○項平甫曰:自上而下曰復,自下而上曰反。三之上下,皆得純乾,故曰反復道。

   ○龔泉峯曰:君子九象終日,三象三,下卦之終,故言終夕,亦日之終也。

   ○錢啓新曰:君子在人位,盡人道,全體乾德。居下乾之終,應上乾之終,有終竟一日,自日而夕之象。

   ○吳覲華曰:九三言君子,就人身上說龍德。龍德剛健,晝夜無息。君子終日乾乾,又夕惕若,方是真龍德。

   ○郃訂乾乾惕若,即虞書危微意,迺聖賢相傳心法,獨於三爻發之者。三、四於三才為人位,三居下卦之上,尤為危地也。其實潛見飛躍,無往而非乾惕。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傳: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石徂徠曰:爻雲或躍無咎,夫子謂必須進,故加一進字,以決其疑。以進釋躍字。

   ○張子處隂,故曰在淵。

《本義》躍者,無所緣而絶於地,特未飛耳。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曏乎天矣。九陽四隂,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

    ○易山齋曰:淵卑於田。二言在田,今反在淵者,淵迺龍之所宅,非在田之比。在田不能變,在淵有可變之道也。已離下體,故謂之躍。猶在上體之下,故謂之在淵。

○項平甫曰:劉牧謂在淵為藏,非也。龍之得水,猶人之得時也。初九之藏,迺在地下,非在淵也。

    ○吳草廬曰:在淵者,謂將躍而猶在於淵。蓋言其將然,故為未定之疑辭而稱或。

    ○邱瓊山曰:九為陽,陽動故曰躍。四為隂,隂虛故象淵。

   ○吳覲華曰:四在外卦,已是出為世用。謂之潛,已非可潛。謂之飛,尚未得飛。所以躍而曰或,正是兩在不測之境。淵者,空洞靜深,可飛可躍,不得而囿,故必在淵。

,四在三畫之卦為地位,故有淵象。然得水故與潛異,四有伏坎,故為得水。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傳: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鄭康成曰:五於三才為天道,天者清明無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虞仲翔曰:五體離,離為飛,五在天,故飛龍在天。

孔仲達曰: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雲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為萬物所瞻覩。

○《程傳》: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

《本義》: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造,猶作也。

○吳草廬曰:六畫之卦,五上為天,五為上卦之人位,故曰大人。

【按:虞氏所雲五體離者,變象也】。

上九:亢龍有悔。

象傳: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蘇子瞻曰:夫處此者,豈無無悔之道哉?故言有者,皆非必然者也。

《本義》: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

    ○硃漢上曰:上九變兌,兌為燬折。亢,滿之累也。盈極則虛,不可久也。

焦弱侯曰:上,天際之極,龍之居杳冥而不能為雨者,故曰亢。

    ○劉氏【濓】曰:陽極盛而隂生,龍既飛而思潛,此自然之理,故曰有悔。

    ○吳覲華曰:時值其亢,龍不能違。聖人值其亢,聖人不能違。惟聖人善憂其悔,時雖亢而不窮於亢。

    ○高忠憲曰:此言時位,非言聖人。

用九,見羣龍無首,吉。

象傳: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硃子曰:用九用六,當從歐公說,為揲蓍變卦之凡例。蓋陽爻百九十二,皆用九而不用七;隂爻百九十二,皆用六而不用八也。特以乾坤二卦純陽純隂而居篇首,故於此發之。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佔之。蓋剛而能柔,吉之道也。

    ○林次厓曰:乾變之坤,雖為坤之所為,然本自剛來,與本自坤者不同;坤變之乾,雖為乾之所為,然本自柔來,與本自乾者不同。故乾無首之吉,終不可同於牝馬之貞;坤永貞之利,終不可同於乾之元亨。聖人不教人即所變之卦以考其佔,而別著自此至彼之象佔者,正以其有不可同者耳。

    ○穀拙侯曰:一歲首春,一月首朔,似有首矣。然春即臘之底,朔即晦之極,渾渾全全,要之莫知所終,引之烏有其始,更無可為始也。用九者,全體天德,循環不已,聖人之禦天者此也。

    ○安谿觀彖,乾之六爻皆變,則陽而隂矣。如羣龍之身皆見,而獨不見其首,此天道之所以藏諸用,人事所以固其基。凡剛柔動靜,屈伸進退,理皆如之。不可為首,與不可為典要相似,言天之為德,渾然不見其耑始也。在天者,隂陽則無始,動靜則無耑。在聖人,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

   ○德濟齋曰:龍者,承六爻而言也。無首者,循環為用也。六位時成,循環不定。六虛之用,用以虛也。如當潛則潛,非潛為首也。當躍則躍,非躍為首也。六爻皆然,聖人惟能運用天道,各當其時,無少止息,則吉也。六爻不言吉,此獨言吉者,以其剛而能柔,循環而無止息也。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易經隨筆250記》(92)易律夫輯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