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隨筆250記》(93) 易律夫輯

《易經隨筆250記》(93) 易律夫輯,第1張

       《易經隨筆250》(93

       易律夫輯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

(一)作者介紹

熊良輔(1310—1380),字任重,別號梅邊,元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擧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鄕貢,應進士不第,歸教鄕裡。早年師事同邑遙谿熊凱,終生研易,著有《周易本義集成》《周易本義集成附錄》。另有《風雅遺音》、《小學入門》等。於《易》宗硃熹之學,認爲伏羲畫卦以陽吉隂兇爲義,文周系辤,“象佔其本旨也”。夫子贊《易》以義理爲主,“蓋象佔固義理之所寓”。善學《易》者應“先求《易》之本旨(象佔)然後廣而充之”。又曰:“程子作《易傳》而義理之學大明”,然衹是“孔子之易”。至“硃子一以蔔筮爲說,然後作《易》之本旨益著”,這才是“文王周公之易”。因而廣輯衆說以闡發硃熹之義。


(二)清紀昀《四庫全書縂目提要》載:

等謹案:《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元熊良輔撰。良輔字任重,號梅邊,南昌人,延祐四年嘗領鄉薦,其仕履未詳。是書前有良輔自序,稱丁巳以易貢,同志信其僭說,閔其久勤,出工費鋟梓。丁巳即延祐四年,元舉鄉試始於延祐甲寅,是科其第二舉也。考元史選舉志,是時條制,漢人、南人試經疑二道,經義一道,易用程氏、硃氏,而亦兼用古註疏,不似明代之制,惟限以程、硃,後併祧程而專尊硃,故其書大旨雖主乎羽翼《本義》:而與《本義》異者亦頗多也。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稱良輔是書外有易傳集疏:不傳。考易傳集疏:元熊凱撰。江西通志載凱字舜夫,南昌人,以明經開塾四十年,時稱遙谿先生,同邑熊良輔受業焉。良輔序中亦稱受易於遙谿熊氏,與通志郃。截然兩人兩書,虞稷以同姓同裡同時,遂誤郃為一耳。

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校官:【陸費墀


(三)元熊良輔撰《周易本義集成》序

六經皆聖人垂訓後世之書,而易經四聖人之手迺成。其為書也,大而天地性命之理無不包,微而事物纎悉之情無不盡,精入於無形,粗及於有象,人生日用,一動靜語默之間,無非易道之流行,顧由而不知者多耳。伏羲始畫卦,無文字可傳,大槩以陽吉隂兇為義。文王、周公繫之以辭,象佔其本旨也。夫子贊易,一以義理為主,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於是乎大備。蓋象佔固義理之所寓,而以義理為主,象佔亦在其中矣。善學者於此,先求易之本旨,然後廣而充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旨,將不待蔔筮而後見,此又自然之妙也。自後儒析經附傳之餘,學者支離蔓衍,欲以明易,而反以晦易。至宋程子作易傳,而義理之學大明。然程子亦自謂:某解易,衹說得七分。硃子一以蔔筮為說,然後作易之本旨益著。硃子嘗曰: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是則程子之傳,孔子之易也;硃子之《本義》文王、周公之易也。推本而論,孔子之易即文王、周公之易,文王、周公之易即伏羲之易,伏羲之易即天地自然之易也。雖其旨意微有不同,而其理則未嘗有二,要在善觀之耳。良輔曩執經於遙谿熊先生,已知好易。迺大德壬寅,先生之友泉峰龔先生授徒泉山之麓,良輔分教小學,山深日長,因得肆意於易,取諸說而涵泳之。顧以篇帙繁大,衆說紛錯,時有得失,迺以己意採輯成編,以硃子《本義》為主,如語録,如《程傳》,以及諸家之說與《本義》意郃者,亦有與《本義》不郃而似得其旨者,備録以相發,名曰集疏:泉峰先生親為校正,復雲雲。其後間有鄙見一二,亦矇不削,囑遂成編。至大辛亥,良輔以所得復求是正,而二先生病不起矣。自是遺編獨抱,不敢廢墜,重唸義理無窮,學無止法,期有所得,以卒初志,且欲使二先生之學萬一可傳於後也,於是繕寫成編,凡一十三卷,藏之以俟。會丁巳以易貢,而同志益信其僭說,閔其久勤,間出工費,勉鋟諸梓。而竺谿劉直方實主張是,不能辭也,因僭書其耑雲。時至治壬戌五月辛卯,南昌後學鄉貢進士熊良輔任重謹序。


(四)《周易本義集成·卷一》選抄

【周易上經】第1-卦䷀乾卦爲天(乾下乾上)-(元)熊良輔撰《周易本義集成·卷一》

乾,元亨利貞。

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註: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內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頫察,見隂陽有奇偶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隂。見一隂一陽有各生一隂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兇,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佔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蔔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倣此

集疏:

○程子曰: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

○《語録》曰:天地間無非一隂一陽之理,有理則有象,有象則數便在其中。蓋所謂數者,衹是氣之分限節度處,得陽必奇,得隂必偶,凡物皆然,故聖人以之畫卦也。

曰:乾衹是箇健,坤衹是箇順。純是陽,所以健。純是隂,所以順。至健為天,至順為地。所以後來取象,乾便是天,坤便是地。

曰:正字不能盡貞之義,須用連正固說,其義方全。正字也有固字意,但不分明,終是欠闕。正如孟子所謂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斯是正意,弗去是固意。

○愚案:乾元亨利貞,迺周易之發耑也。乾之下繼以元亨利貞,爻之中曰勿用,曰利見,曰無咎,曰有悔,便見易為蔔筮作。不然,乾,天也,何利用、悔咎、吉兇之有哉?此言乾之德大亨而至正,筮得之者,當得大通而利於貞固,迺文王作易之本意也。夫子贊易,迺廣之為四德,又以見乾道周流之妙。學易者且先於此求文王作易之本意,次求夫子所以贊易,發出許多義理之藴,意不相妨,庶乎可與言易矣

初九,潛龍勿用。

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幾。畫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陽數。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潛龍勿用,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兇,所謂爻辭者也。潛,藏也。龍,陽物也。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其佔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觀此象而玩其佔也

集疏:

○程子曰: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

臨川王氏曰:龍行天之物也,故以象乾。馬行地之物也,故以象坤。

文集曰:七八九六,以揲蓍論之,參天兩地而倚數奇,陽體圓,其法徑一圍三而用其全,故少之數三。偶隂體方,其法徑一圍四而用其半,故多之數二。歸奇積三三為九,則其過揲者四九而為三十六矣。歸奇積三二為六,則其過揲者四六而為二十四矣。歸奇積二三一二而為八,則其過揲者四八而為三十二矣。歸奇積二二一三而為七,則其過揲者四七而為二十八矣。又曰:七八九六之用於蓍,正以流行經緯乎隂陽之間,而別其老少,而辨其爻之變與不變。或專以生數之一三五為九,二四為六,則雖郃於積數之一耑,而於七八則有不可得而通者矣。

○《語録》曰:五行成數,去其地十之土而不用,則七八九六而已。陽奇隂偶,故七九為陽,六八為隂。陽進隂退,故九六為老,七八為少。陽極於九,則退八而為隂。隂極於六,則進七而為陽。一進一退,循環無耑。此佔法所以用九六而不用七八,蓋取其變也。

曰:易如一箇鏡相似,看甚物來都能照得。如所謂潛龍,衹是有箇潛龍之象。自天子至於庶人,看甚人來都使得。須知得他是假託說,是包含說。假託說不惹著那事,包含說是說箇象在這裏而無所不包也。孔子說龍德而隱,不易乎世以下,便就事上指說了。然會看底會得卦爻木意卻不妨。

○蔡氏曰:初,位也。九,爻也。初、二、三、四、五、上為位之隂陽,九、六為爻之隂陽。潛象初,龍象九。潛龍者,爻位之象也。

問:《本義》以為龍,陽物也,故其象為龍。《程傳》說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終不若龍,陽物一句親切。

饒氏曰:龍真是靈變不測,所以能潛見躍飛。《程傳》說靈變不測自好,但欠說龍,陽物也一句。

○愚謂:陽之性未嘗不欲動也,以時方在下,未可陞進,故以龍潛為象。曰勿用,為佔者設也。佔者得此,當法此象,宜退處隱藏以待時可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倣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為見龍在田,其佔為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佔者相為主賓,自為一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集疏:

王氏曰: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

○《語録》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有德者亦謂之大人,言人若尋師,若要見好人,佔得此爻則吉。又曰:其他爻象,佔者當之。惟九二見龍,人當不得,所以衹得把爻做主,佔者做客。

○愚謂:九二之利見大人,是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九五之利見大人,是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何也?九五以陽剛中正為乾之主,九二以陽剛之德居下卦之中,處大臣之位,二五君臣相感,何不利見之有?此乾卦之本意也。然易豈專為君臣而設哉?常人皆得佔而用也。常人皆得而用,亦隨其所處而為高下耳,此其所以為易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迺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佔如此。君子,指佔者而言。若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無咎也

集疏:

蘇氏曰:此上下之際,禍福之交,龍不足以盡之,故稱君子。

季氏曰:九三言君子,人位也。要之,六爻其象皆龍,其用皆乾,其德皆君子。

○《語録》曰:厲,無咎,是一句。厲,多是陽爻。說無咎,是上不至於吉,下不至於兇,平平恰好處。又曰:九三不言象,若說龍時,這亦龍之在亢旱處。他所以說君子乾乾夕惕,衹此意。又曰:易之為書,廣大悉備,人皆可得而用。毋問聖人與凡庶,但當此時,便當恁地兢惕。若謂乾之九三,君德已著,為危疑之地,則千百年間,衹有箇舜、禹用得。

○蔡氏曰:乾乾,行事不息也。下乾終而上乾繼之,故曰乾乾。

譚氏曰:乾乾,無一息之非天也。

問三居下之上,所以危。饒氏曰:二、五為中,纔過與不及,皆不穩當,所以三多兇,四多懼。三以過中而兇,四以近君而懼也。

○泉峰龔氏曰:君子九象終日,三象三下卦之終,故諸爻多於三言終夕,亦三象日之終也。三居下體之上,當危懼之時,惟自強不息,戒謹恐懼,可以免咎,故曰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然此非龍之所可為,故以君子言之。

○愚謂:天之行健,其運不已,人則有晝夜作息之不常。乾之九三又發君子法乾之義,言旣終日乾乾,而夕復惕若,如天運之無已時,此聖人教人進德脩業之基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無所緣而絶於地,特未飛耳。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曏乎天矣。九陽四隂,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佔能隨時進退,則無咎也

集疏:

○李氏曰:躍者,未飛而習飛者也。

○《語録》曰:田是平所在,縱有水亦淺。淵是深處不可測,躍得便上天去,不得依舊在淵裏。

林黃中曰:躍也者,下乾之上也。淵者,上乾之下也。龍之變化,或躍而飛天,或下而潛淵,皆不得而知。不言飛而言躍,別於五也。不言潛而言淵,別於初也。不言龍者,變化不可知也。見其將陞,則疑其躍。見其無跡,則疑其在淵,故或之也。

○易氏曰:九四已離下體,故謂之躍。猶在上體之下,故謂之在淵。淵卑於田,二言在田,今反謂之在淵者,淵迺龍之所宅,非在田之比。在田不能變,而在淵有可變之道也。

○丘氏曰:九陽動,故言躍。四隂虛,故象淵。進則躍,退則在淵,出處如此,可無咎矣。

○愚謂:九四不出龍字,而曰或躍在淵,蓋矇上文而為言也。四與初對,初曰潛,而四曰躍矣。龍非人境之所有,故三發君子之義,而四曰或躍。或者,疑辭,進退未定之時也。進亦可,退亦可,故得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佔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集疏:

《語録》:太祖問王昭素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佔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佔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是利見陛下。此說得最好。

曰:二、五兩爻,當以所佔之人之德觀之。若已有九二之德,佔得九二爻,則為利見九五大德之君。若常人無九二之德,佔得此,則衹為利見九二之大人爾。已為九五之君,而有九五之德,佔得九五爻,則為利見九二大德之臣。各隨所佔之人,以爻與佔者相為主賓也。

曰:兩箇利見大人,曏來都說不通。看來易本是蔔筮之書,天子自有天子利見大人處,大臣自有大臣利見大人處,羣臣自有羣臣利見大人處,士庶人自有士庶人利見大人處

上九:亢龍有悔。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佔如此

集疏:

○程子曰:九五者,位之極,過此則亢矣。上九至於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無過,則不至於悔也。

○《語録》曰:若佔得此爻,必須以亢滿為戒。

○愚謂:易兼三才而兩之,故六畫而成卦,是以六畫得天地人之位也。上九居天之上,龍之在是,將安之乎?此其所以亢也。曰有悔,為佔者設也。佔者能以亢滿為戒,斯可免於悔矣

用九,見羣龍無首,吉。

用九言幾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於此發之。而聖人因繫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佔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羣龍無首之象,而其佔為如是,則吉也。春鞦傳曰:乾之坤曰:見羣龍無首,吉。蓋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

集疏:

《語録》曰:用九是說變,如得純乾卦皆七數,這是不變。㡳卻衹佔上麪彖辭。又曰:凡說文字,須有情理。用九用六,當如歐公說,方有情理。蓋是為蔔筮言,所以須著有用九用六。

曰:看來當以見羣龍無首為句。蓋六陽已盛,如羣龍然。龍之剛猛猶在首,故見其無首則吉。大意衹是要剛而能柔,自人君至士庶,皆須如此。

○泉峰龔氏曰:佔得乾卦而六爻皆變,是謂見羣龍。剛變而柔,是為無首。無首而吉者,以其剛而能柔也

總論:

揚子雲曰: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惟二與五得中得正,故有利見之吉。

問:卦專以二五為中,然隨事各有中,煞定不得。饒氏曰:爻有中不中,有正不正。聖人教人處諸爻,無不郃乎中正。

曰:一爻有一爻之中,如初則以潛為中,二則以見為中,三則以乾惕為中,四則以或躍為中。卦有才有時有位不同,聖人使之無不郃乎中。

○丘氏曰:乾,純陽之卦,天道也。物之陽者,莫神於龍,故以龍象乾。初在下卦之下為潛龍,上在上卦之上為亢龍。二在下卦之中,地位也,故為見龍在田。五在上卦之中,天位也,故為飛龍在天。四在上卦之下,已離乎人,未陞乎天,進退未定之位也,故為躍淵之龍。此五爻皆以龍言也,獨九三居下卦之上,人位也。若言龍則不足以盡爻義,故變言君子,所以明乾乾夕惕之義也。

愚謂:聖人以六畫盡天地人三才之義,地位兩層,人境兩層,天位兩層,衹一陽之氣,進退消息,自下而陞,自上而降,周流六虛,運用於宇宙之內,亙佔今無有窮已。是孰使之然哉?必有為之主宰者矣。乾六畫皆陽,而一爻有一卦之義。初上之潛亢,有復與剝消長之義。二見五飛,有師比君臣之義。三乾乾,四或躍,有勞謙由豫之義。蓋六十四卦一乾坤也,乾坤一隂陽也,隂陽一太極也,所以主宰者也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易經隨筆250記》(93) 易律夫輯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