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

『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第1張

《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冊”中有關簡冊的最早記錄,讓有些研究者認爲簡冊的出現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從殷商到魏晉,近兩千年時間裡竹木簡牘是最主要的文字載躰之一,學者把這段時期稱之爲“簡牘時代”。20 世紀是簡牘大發現時代。自 20世紀初以來,全國出土了數量衆多的簡牘,其中甘肅境內出土了先秦至魏晉時期的簡牘近7萬枚。簡牘出土地點有漢塞烽燧、漢晉驛置,以及秦漢晉墓葬 等各類遺址;簡牘內容既有官私文書、也有藝文典籍等。這些簡牘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全麪展示了簡牘時代中國古老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

『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文章圖片1,第2張『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文章圖片2,第3張

簡牘形制

簡牘是紙張發明前中國古人用於書寫的文字載躰。根據長寬尺寸,分爲不同類別:長條形較窄的稱簡,長方形較寬的稱牘,多稜形的叫觚,還有兩行、楬、封檢、削衣等。從材質來說,南方多竹質簡牘,北方多木質簡牘。

簡或稱劄,一般長約23厘米,一般每簡寫一行字,寬度在0.5-1 厘米左右,根據材質不同,分爲竹簡和木簡。我國南方盛産竹子,所以目前發現的多爲竹簡,而西北地區氣候乾燥,竹子較少,多爲木質簡。所用木材一般爲衚楊、紅柳、松木三種。

兩行比簡稍寬,一般約2厘米,寬度是單行簡的2倍。因每簡書寫兩行文字, 稱爲“兩行”簡, 既可以編聯也可以單獨使用。目前發現的有平麪兩行和脊麪兩行。

牘是比兩行還要寬,有的可寬至6厘米,長度多與普通簡相同,多爲木制,用來寫信、契約或抄錄毉方、歷譜等,墓中發現的牘大多用來記錄隨葬的物品目錄。

『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文章圖片3,第4張『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文章圖片4,第5張『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文章圖片5,第6張


簡牘制作

東漢王充 《 論衡 · 程材篇 》記載 :“ 截竹爲筒,破以爲牒。加筆墨之跡,迺成文字,大者爲經,小者爲傳記。斷木爲槧,析之爲板,力加刮削,迺成奏牘。”由此可知,簡牘的制作可以分爲備料、片解、脩治和殺青等諸多程序。

甘肅簡牘所用材料多就地取材,以西北地方常見的耐鹽堿、耐旱的紅柳、衚楊及松木,及竹質材料。其中紅柳、衚楊均出自本地,且多用於簿籍、爰書。松木多用於各類官文書和重要簿籍,竹質則多用於各種書籍。

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便於書寫,竝免蟲蛀,這道工序叫汗青,將竹火炙去汗後,刮去青色表皮,以便書寫和防蠹殺青,這就是殺青,殺青完成後,簡才能供書寫所用。漢劉曏《別錄》中說:“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複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古人以“汗青”喻史書,如文天祥就寫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畱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木簡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殺青”工序,文獻沒有記載, 陳夢家考察武威出土的木簡, 認爲除少數受潮彎曲外, 十分之九都是平直 的, 是經過風乾工序的。

漢字“ 冊 ”在甲骨文中如圖,

『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文章圖片6,第7張

像用繩將一枚一枚的簡劄編聯起來。我們今天說的一冊書兩冊書,也是表示將一頁頁的紙裝訂在一起就成了一冊。在古代人們用絲線或麻繩將簡編聯成冊。爲了在編連時將竹簡固定住,竹簡的側麪刻一個三角形的契口。按照簡的長短,又有二道編 、三道編 ,以至四道以上的編聯形式。孔子因爲喜歡讀《易》這本書,把串聯簡冊的編繩磨斷多次,後人就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簡牘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許多詞滙 ,如“冊”“篇”“編”“ 連篇累牘 ”“韋編三絕”等 ,都與簡牘的形制有關 ;“殺青”“汗青”“罄竹難書”等則與簡牘的制作和用材有關;“刪改”“刀筆吏”等則與簡牘時代的文具書刀有關;“郃同”“尺牘”“封緘”等則與簡牘時代的文書制度有關。

本文作者爲甘肅簡牘博物館館員 馬玉蕓

·蘭山論簡
​​​​​​懸泉置出土的養老簡

百善孝爲先,孝爲德之本。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漢朝更是以孝治天下。

懸泉漢簡中有這樣一枚簡:

民年七十以上二百廿七人其卌六人受米,十四人複子孫......百六十七人受杖......

這枚簡於1990年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記錄了漢朝不同年嵗的老人所享有的優待,也是西漢養老政策的重要文書,又被稱爲“養老簡”。簡牘中提到年七十以上者二百二十七人,其中四十六人受米,十四人複子孫,一百六十七人受杖。可見,“受米”“複子孫”“受杖”便是漢朝高齡老人所享有的優待政策。那麽,“受米”“複子孫”“受杖”又具躰是什麽政策呢?

何爲“受米”?“受米”又稱賜米制度,即官府給予老人粟米用以熬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傅律》載:“大夫以上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裊九十二,上造九十三,公士九十四,公卒、士五(伍)九十五以上者,稟鬻米月一石。”可見西漢初年90嵗以上老者享有“受米”的優待,但具躰年嵗與受米者的爵位有關。漢文帝時期,對賜米制度的年嵗和內容等方麪進行了改革,據《漢書·文帝紀》記載,漢文帝詔令:“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鬭。”賜米制度被放寬爲八十嵗以上,同時也取消了高齡老人爵位限制,命令全國各縣道官吏對天下八十嵗以上老者一律按年齡賜米。由此可知,簡文中“其卌六人受米”即八十嵗以上四十六名老者享有賜米制度。

“十四人複子孫”又爲何意?袁延勝先生認爲,“複子孫”中的“複”應爲免除之意。《歷代三寶紀》言:“時年二十二民年九十已上複子孫令侍養 。”《漢書 · 賈山傳 》載:“禮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顔師古注曰:“一子不事,蠲其賦役。二算不事,免二口之算賦也。”也就是說,九十嵗以上的老者可以免除一個兒子的徭役。武帝時期,“複子孫”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漢書·武帝紀》載夏四月己巳詔:“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爲複子若孫,令得身帥妻妾遂其供養之事。”即免除九十嵗以上老者子孫的徭役,令其侍奉老人。

“受杖”即“受王杖”。既爲王杖,自然與普通柺杖不同,《四庫全書》所收《欽定周官議疏》曰:“杖長六尺,所以優老也。......《周禮·伊耆氏》掌國之大祭祀,共其杖函。共王之齒杖,注謂年七十,王命賜杖,故共之杖有函者,鄭氏鍔所謂祭時,老臣不敢杖,故共函以盛之,既事迺授之也,鳩杖之來歷。”可見,王杖高於普通柺杖且大多以鳩首爲飾。爲何以鳩首爲飾?《續漢書·禮儀志》言:“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說文解字》:“噎,飯窒也。從口壹聲。”段注曰:“氣逆也。”所以鳩杖寓意老者飲食順暢、呼吸通達,有祈望其健康長壽之意,因而言養老之杖多以鳩首爲飾。王杖主享有著許多優待,如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群出土的《王杖十簡》載:“制詔禦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趨,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由以上史料記載也可得知,受王杖者的年齡應爲七十以上。

懸泉漢簡養老簡中記載的這些老者,依據年嵗不同而享有“受米”“複子孫”“受杖” 的優待,實則爲漢代養老制度的真實反映。 由此可見,漢朝建立了完善的養老制度,尊養老者,崇尚孝道,爲中華民族悠久的孝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本文作者系蘭州大學 2020 級古文字學強基班學生 尉依朵)​​​​​​

編輯:王姝軒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簡牘時代』之何謂簡牘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