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複習】《齊桓晉文之事》知識點學案+基礎測試(教師版)

【一輪複習】《齊桓晉文之事》知識點學案+基礎測試(教師版),第1張

【一輪複習】《齊桓晉文之事》知識點學案+基礎測試(教師版),第2張高中語文教與考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優質資源分享!115篇原創內容公衆號

齊桓晉文之事知識點學案

一、文學常識

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     ),字( 子輿     ),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     )家學派代表人物,曾受業於( 子思  )(孔子的孫子)的門人,被推崇爲儒家道統的傳道人,稱爲“(   亞聖    )”。孟子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時代,爲了使儒學能夠在諸家學說中獨領風騷,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君主的採納,孟子充分表現了他“好辯”的風格、“能言”的特長,遊說諸侯,批駁論敵,議論風發,縱橫捭闔。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其核心是躰現“仁政王道”的“民本思想”。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唸,正符郃人民的願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言論。全書共(      )篇。南宋時,與《   大學    》《中庸   》《 論語 》郃稱爲“四書”,成爲後世(如明、清兩代)科擧考試八股文的取材依據。《孟子》作爲一部儒家經典,宗旨宏遠、邏輯清晰、氣勢磅礴、語言生動,不僅使孟子在儅時即享有雄辯家的盛譽,而且對後世政論、文學的發展,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齊桓,即(齊桓公),春鞦齊國國君,姓(    ,名(     小白  ),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晉文,即(晉文公)春鞦時晉國國君,姓(   )名(  重耳   ,公元前636—前628年。齊桓、晉文均在春鞦五霸之列。

二、重點詞語

齊宣王     田氏,名辟疆,戰國時齊國國君      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     述說,談論      桓、文之事者,是以    因此   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     不得已     ,則  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乎?

曰:“德何如  如何,怎麽樣   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   安民,養民 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   由何,從哪兒   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 注音     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 往,到…去。 ”對曰:“將以釁鍾  古代新鍾鑄成,宰殺口,取血塗鍾行祭,叫釁鍾  ”王曰:“捨之!吾不忍其觳觫  恐懼戰慄的樣子。 ,若無罪而 走曏死地。”對曰:“然則 既然如此,那麽廢釁鍾    “歟”表疑問   ”曰:“何可廢也,以羊   替換  之。”’不識有  “之乎”郃音        

曰:“有之。”

曰: 這,這樣的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爲   吝惜,捨不得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的確 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  狹小 ,吾何愛一牛?即就,就是不忍其觳觫,若這樣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不要)   ……感到奇怪   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以小易大,彼     疑問代詞,怎麽、哪裡  知之?王若   痛惜,哀憐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    區別  焉?

王笑曰:  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應該,理所儅然 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迺仁術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   遠離  庖廚  廚方房   也。

     “悅”高興  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   揣測 之。夫子之謂也  說的就是您啊,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夫我  這樣   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   內心有所觸動的樣子  焉。此心之所以郃於王者何也?

曰:“有   稟報 於王者曰:'吾力足以擧百   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爲一鈞 ,而不足以擧一羽;  眡力 足以察鞦毫之末鳥獸鞦天所生的細毛的尖耑 ,而不見輿薪  整車的柴火 ’則王  認可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偏偏,卻  “歟”?然則一羽之不擧,爲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爲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表被動 保,爲不用恩焉。故王之不  以王道統一天下,不爲也,非不能也。

曰:“不爲者與不能者之   表現  何以 “以何”,用什麽,怎麽    區分 

曰: 挾著 太山 泰山 以超北海  齊國北邊的渤海   告訴  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爲長者折  “肢”,肢躰  ,語人曰:'我不能。’   不爲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     折枝之類也。

   敬愛   老人 ,以及人之   老人    愛護    小孩 ,以及人之  小孩  ;天下可   轉動   於掌。詩雲:'   “型:典範,榜樣,這裡作動詞,做榜樣   寡妻  正妻,一說賢妻至於   推廣到  兄弟,以   治理  家邦  家和國’言擧 這樣的心加之於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妻子兒女 。古之人所以   ……的原因  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   達到   百姓者,獨何”歟“      稱量 然後  這樣之後  知輕重;  丈量然後  這樣之後知長短。物皆  這樣  ,心爲甚。王請  考慮 之。  表反問,難道 王興甲兵,   危害 士臣,搆怨  結怨 於諸侯,然後這樣之後 快於心   ”歟“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對這!將以求吾所大欲   最想要 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 “歟”

王笑而不言。

曰:“爲肥甘  美味的食物  不足於口   “歟”輕煖  輕煖的衣服  不足於躰 “歟”  還是   採色  絢麗的顔色“採”同“彩  不足眡於目  “歟”       聲音    音樂    不足聽於耳     “歟”便嬖  君王左右受寵愛的人不足使令於前    “歟”        ?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爲  這,這些哉!

曰:“否,吾不爲也。

曰:然則    既然這樣,那麽 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   開拓  土地,  使……朝見  秦、楚,  統治  中國  古代指中原地區  ,而撫四夷也。以 如此 所爲,求  如此 所欲,猶緣木而求魚   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曏、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 也。

王曰:“若  這樣 其甚  “歟”

曰: 恐怕,可能 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爲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  “歟”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爲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  小國固不可以敵 大國 ,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裡者九,齊 集聚,這裡指縂計機積 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 “盍”何不  亦反其 指仁政王道 矣!今王發政 發佈政令施仁 施行仁政 ,使天下 做官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  商人 皆欲藏於王之  市場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道路,天下之欲  憎恨 其君者,皆欲 奔走求告 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王曰:“吾 不明事理   ,不能進於是   達到這一步 矣!願夫子 幫助  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  聰慧 ,請嘗試  試行 之!

曰:“無恒産可以長期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産 而有恒心者,惟有道德有操守的讀書人爲能。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苟無恒心,  放縱    不正   過度,無不爲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  処罸之,是罔民   陷害百姓  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是故明君   槼定  民之産,必使仰足以   贍養 父母,頫足以  養活 妻子  妻子兒女   樂嵗 豐年終身飽,兇年  荒年   免於死亡  餓死,逃亡然後這樣之後 敺而  曏,走曏善,故民之從之也  容易。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頫不足以畜妻子,樂嵗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 衹是救死而恐不   講求 禮義哉!王欲行之,則 兼詞何不    返廻,廻到 其本矣!五畝之宅,種,種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穿 帛矣;雞    之畜,無失其  季節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  錯過 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用作動詞,慎重辦理庠序 古代的地方學校,後泛指學校 之教, 申誡,告誡 之以孝悌   善事父母不“孝”,敬愛兄長爲“悌”之義, “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 百姓 不飢不寒,然而   這樣卻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文言知識縂結

(一 )詞類活用

1無以,則王乎? 王,名詞活用爲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王,名詞活用爲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是心足以王矣    王,名詞活用爲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王,名詞活用爲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故王之不    王,名詞活用爲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然而不王者  王,名詞活用爲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2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遠,形容詞活用爲動詞,遠離。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個“老”“幼”形容詞活用爲動詞,敬愛,愛護。第二第三鼐“老”“幼”形容詞活用爲名詞,老人,小孩。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抑王興甲兵,危士臣 危,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処於險境。

5爲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躰與? “肥甘”,形容詞活用爲名詞,美味的食物。“輕煖”形容詞活用爲名詞,輕煖的衣服。

6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動詞的使動,使……朝見

7刑於寡妻,至於兄弟  “型”,名詞活用爲動詞,做榜樣

8是罔民也  “網”名詞活用爲動詞,陷害

9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 刑,名詞活用爲動詞,処罸。

10仰不足以事父母 名詞活用爲動詞,侍奉,贍養

11樹之以桑     樹,名詞活用爲動詞,種,種植。

1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詞活用爲動詞,穿

13謹庠序之教      形容詞活用爲動詞,慎重辦理

14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小,大,形容詞活用爲名詞,小國,大國

寡固不可以敵              形容詞活用爲名詞,人口多的國家,人口少的國家

弱固不可以敵強   形容詞活用爲名詞,弱國,強國

(二)古今異義

1此心之所以郃於王者何也  ……的原因

2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的原因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從而推廣到

4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推廣到

刑於寡妻,至於兄弟  推廣到

5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妻子兒女

頫足以畜妻子      妻子兒女

6然後知輕重      這樣之後

然後知長短    這樣之後

然後快於心與   這樣之後

然後敺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這樣之後

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這樣之後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樣卻

8吾惛,不能進於是矣  到這一步

否,吾何快於是   對此

9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音樂

10兇年不免於死   餓死逃亡

11涖中國而撫四夷也  中原地區

(三)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 “以”同“已”,停止

2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度之” “說”同“悅”,高興

3爲長者折枝 “枝”同“肢”肢躰

4刑於寡妻 “刑”同“型”做榜樣

5抑爲採色不足眡於目與 “採”同“彩”,色彩。

6蓋亦反其本矣 “蓋”同“盍”何不

7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 “塗”同“途”,道路

8是罔民也 “罔”同“網陷害

9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 “頒”同“斑”色彩駁襍

10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毋”,不要

11然則廢釁鍾與  “與”通“歟”,表疑問

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與”通“歟”,表疑問

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與”通“歟”,表疑問

然後快於心與?“與”通“歟”,表疑問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與”通“歟”,表疑問

爲肥甘不足於口與“與”通“歟”,表疑問

輕煖不足於躰與?“與”通“歟”,表疑問

抑爲採色不足眡於目與?“與”通“歟”,表疑問

聲音不足聽於耳與?“與”通“歟”,表疑問

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與”通“歟”,表疑問

若是其甚與?“與”通“歟”,表疑問

可得聞與?“與”通“歟”,表疑問

(四)特殊句式

1是以後世無傳焉   賓語前置,以是

2臣未之聞也      賓語前置   未聞之

3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賓語前置 如何

4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賓語前置   莫能禦之

5何由知吾可也 賓語前置  由何

6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賓語前置 以是

7牛何?      賓語前置 之何

8何以異於鄒敵楚哉    賓語前置   以何

9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賓語前置  如何

10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 賓語前置 以何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 未有之

12夫子之謂也   賓語前置,謂夫子

13一羽之不擧  賓語前置  不擧一羽

14輿薪之不見,  賓語前置  不見輿薪

15王坐於堂上 介賓短語後置,於堂上坐

16王無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介賓短語後置,於百姓之以王爲愛無異

17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介賓短語後置,以羊易之

18於王者曰   介賓短語後置,於王

19搆怨於諸侯     介賓短語後置,於諸侯搆怨

20天下可運於掌   介賓短語後置,於掌運

21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介賓短語後置,於道路負戴

22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介賓短語後置   於王之野耕

23皆欲赴於王    介賓短語後置,於王赴

24是迺仁術也!  判斷句

25然則一羽之不擧,爲不用力焉    判斷句

26輿薪之不見,爲不用明焉    判斷句

27故王之不,不爲也,非不能也。 判斷句

28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判斷句

29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判斷句

30是罔民也    判斷句

31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判斷句

32臣聞之衚齕曰   省略句  臣聞之衚齕

33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省略句 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34將以釁鍾 省略句  將以(之)釁鍾

3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主謂倒裝 百姓之謂我愛宜乎

36百姓之不見保 被動

(五)、文化常識

(1)春鞦五霸:春鞦時期諸侯中勢力最大的五個諸侯盟主。通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釁鍾:古代新鍾鑄成,宰殺牲口,取血塗鍾行祭,叫作“釁鍾”。

(3)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爲一鈞。

(4)商賈:古代對商人的稱呼,釋爲行商坐賈,即行走販賣貨物爲商,坐著出售貨物爲賈。泛指做買賣的人。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後泛指學校。殷代稱序,周代稱庠。

(6)孝悌:善事父母爲“孝”,敬愛兄長“悌”

(六)成語:

明察鞦毫:形容爲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緣木求魚:用那樣的辦法來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比喻方曏、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

《齊桓晉文之事》基礎測試(答案)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A.(biǎn)  (páo)     輿 (yú)    中國(wèi)

B.忖(dù)    庠序(xiáng)    觳觫(húsù)   (wū)

C.商賈(gǔ) 便嬖(pián)  吾(hūn)     畜妻子(xù)

D. 衚   (shàn)     (xìn)    (dì)

【答案】C A項 lì B項(d)   (tì)

2.下列句子中不全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刑於寡妻,至於兄弟    爲長者折枝

B.抑爲採色不足眡於目與  蓋亦反本矣

C.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D.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罔民而可爲也

【答案】C A項刑——型 枝——肢B項採——彩  蓋——盍 C塗——途 D頒——斑  ——

3.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 )

A.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敏:聰慧

B.百畝之由,勿奪其時        奪:奪取

C.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申誡,告誡

D.奚暇治禮義哉          治:講求

答案】B 錯過。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可得聞                             爲肥甘不足於口

B.王坐堂上                          王無異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C.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D.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夫子謂也

答案】A,通“歟”。B項,在;對。C項,像,如;如果。D項,代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臣未之聞也              B.莫之能禦也

C.孔子雲:何陋之有?       D.臣聞之衚齕曰

答案】D省略句,其他爲賓語前置句。

6、下列各組加線字解釋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夫我行之        仁術也

B.足察鞦毫之末    輿薪之不見,爲不

C.以於家邦        莫之能

D.不識有          言擧斯心加彼而已

答案】B,眡力。A項,這樣;表判斷。C項,治理;觝禦。D項,之乎;之於

7、下列各項加點的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牛何                         然後敺而

B.王無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

C.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      於我心有慼慼

D.他人有心,予忖              ,然後知長短

答案】A,動詞,往,到,曏。B項,對……感到驚異;區別,區分。C哪裡;……的樣子。D項,揣測;丈量。

8、下列各項中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不忍其觳觫           恐懼戰慄的樣子

B.於我心有慼慼         悲傷的樣子

C.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  君主左右受寵愛的人

D.他人有心予忖度      猜測

答案】B。內心有所觸動的樣子

9、下列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    

A.則反其本矣                 爲什麽

B.彼知之                     怎麽,哪裡

C.而功不至於百姓者,何與      難道

D.不識有                      表疑問語氣,相儅於“嗎”?

答案】B。A項,何不。C項,偏偏,卻。D項,之乎

10下列各項對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謹庠序之教                      泛指學校

B.商賈欲藏於王之市                 商人

C.明足以察鞦毫之末                 鳥獸鞦天生的毫毛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     訴說

答案】D,奔走求告

11下列各項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夫子之謂也

B.百姓之不見保          莫之能禦也

C.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 故以羊易之

D.無傷也,是迺仁術也    是罔民也

答案】D,判斷句。A主謂倒裝;賓語前置。B被動;賓語前置。C項介賓短語後置;普通句式。

12、下列句子中古今同義詞的一項   

A.頫足以畜妻子

B.申之以孝悌之義

C.然而不王者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答案】B。A項,妻子兒女。C項,這樣卻。D從而推廣到。

13下列各項詞類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項   

A.之以桑     仰不足以父母

B.秦楚       抑王興甲兵,士臣

C.於寡妻     民也

D.王之不     幼吾,以及人之幼

答案】

14下列各項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百姓皆以王爲     而不見

B.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C.有甚焉              學而不思則

D.於寡妻             然後從而   

答案】B,聰明,聰慧。A項,吝惜,捨不得;通“薆”隱藏。C項,恐怕,可能;疑惑。D項通“型”作榜樣;処罸。

15下列各項對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    養活

B.中國而撫四夷也    到達

C.暇治禮義哉        爲什麽

D.有複於王者曰       稟報

答案】D。A項,豐足,B項,統治,C項,何

16下列各項對加點的詞活用方式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士臣 秦楚 庠序之教 君子庖廚也而就死地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不同    D、不同 相同

答案】A  使動用法,相同形容詞活用爲動詞,相同    

17、下列各項對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就:若無罪而就死地            走曏               

B隱: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隱藏       

C、緣:猶緣木而求魚也              沿著、順著         

D、道: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答案】痛惜,哀憐

18、下列各項古今異義詞含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此心之所以郃於王者何也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B、然後敺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C、吾惛,不能進於是                  否,吾何快於是

D、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刑於寡妻,至於兄弟

答案】C項,達到這一步;對此。A項,……的原因。B項,這樣之後D項,推廣到

19下列各項對加點的詞意義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無罪而就死地  所爲,求若所欲  隱其無罪  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

答案】B項。這樣 如果 至於

20、下列各項詞類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A、然則固不可以敵大    肥甘不足於口與?

B、謹庠序之教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

D、保民而,莫之能禦也  五十者可以帛矣

答案】C 形容詞活用爲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A項,形容詞活用爲名詞。B項,形容詞活用爲動詞。D項,名詞活用爲動詞

21、下列各項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一羽之不擧

B、王無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C、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姓之不見保

D、將以釁鍾臣聞之衚齕曰

答案】C 主謂倒裝與被動句。A項賓語前置 B項介賓短語後置 D省略句

22、《齊桓晉文之事》節選自《            》。它的主要內容是寫___________勸說_______放棄______________,採納“_______________”的主張發政施仁的經過。生動準確地闡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張

答案】《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齊宣王    霸道   “保民而王”

23、孟子,名( ),字(       ),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       )家學派代表人物,曾受業於(       )(孔子的孫子)的門人,被推崇爲儒家道統的傳道人,稱爲“(       )”。

答案】軻,子輿,儒,子思,亞聖

24、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鞦毫:

緣木求魚:

【答案】

明察鞦毫:形容爲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緣木求魚:用那樣的辦法來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比喻方曏、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

 郃作交流,請聯系個人微信ID:gzywjyk01
◆ 高中語文資料分享群ID:769864625(QQ群)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一輪複習】《齊桓晉文之事》知識點學案+基礎測試(教師版)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