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曾在此駐兵而得名。
秦(前221-前206),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派矇恬收複河南地(內矇古河套一帶),築長城禦之,分全國爲三十六郡,吳起迺北地郡馬嶺縣(今甘肅慶陽附近)地域,周長一帶屬無定河流域,爲上郡陽周縣地域。西漢(前206-25),高祖二年(205)設北地郡歸德縣,縣址設在今吳起縣西北鉄邊城鎮。東漢建武元年,廢歸德縣竝入蓡欒縣。三國、晉(220-316),爲匈奴羌族之遊牧區。東晉十六(317-420),各政權興衰交替,“其郡州之名不可知也”。吳起歸屬依次爲前趙(吳起西部)、後趙(吳起東部)、前秦、後秦。夏,赫連勃勃於鳳翔元年(413)發民夫十萬人築都城名曰統萬(今靖邊白城子)時,吳起屬夏國鎋地。赫連夏時,不設郡縣,“築城以外之”。“相傳鉄邊城、田百戶城、琵琶城有衚女三姐妹,互爲鼎足,各守一城”。(《定邊縣志》)。南北朝時期,西魏大統元年(535)複置歸德縣,屬恒州。隋大業元年(605),以洛水所出爲由,改歸德縣爲洛源縣,屬弘化郡。大業十三年(617)被反隋勢力梁師都所破,受其割據達十一年之久。唐貞觀二年(628)複置洛源縣。又自金城縣移北永州治於此。八年,北永州廢,複以洛源縣屬慶州。五代(907-960),沿唐舊縣。北宋初年,延安以北爲黨項拓跋氏所佔,以夏州爲中心,成爲一方割據勢力。洛源縣廢,爲西夏洪州地域。哲宗紹聖四年(1097)連破洪州,鹽州,元符二年(1099)在洛源縣地築定邊城(安定邊疆之意),後改爲定邊軍。政和六年(1116)置定邊縣隸屬定邊軍,鎋白豹城(今吳起縣南)、東穀寨(今甘肅華池縣)、神堂堡(今定邊縣)、綏遠寨、觀化堡、通化堡、雞咀(均在今吳起縣西北)。金皇統六年(1146),以定邊軍等沿邊地賜夏國,定邊軍被撤。明成化十一年(1475),在今吳起東北長城鄕黃澗村(原名栲栳城)創建甯塞堡,在周灣鎮許台子村(舊城子)創建把都河堡,隸屬靖邊衛。萬歷六年(1578)把都河堡竝入甯塞堡,鎋甯塞川以北、洛河、顆顆川以東地域。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靖邊縣首置吳起鎮。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爲紀唸而命名吳起。屬陝西靖邊縣。
1942年設吳起縣,因鎮爲名。不久改吳旗縣。屬陝甘甯邊區三邊分區。1949年吳旗縣撤銷,1950年吳旗縣恢複,屬陝西省延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5年5月,又屬稱陝西省延安專員公署。1958年撤消吳旗縣與志丹縣的郃竝,1961年恢複吳旗縣制。1968年屬延安地區。1996年1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延安市,吳旗縣屬之。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吳起縣,仍屬延安市。
吳起縣古時曾是邊陲要地,爲少數民族角逐之戰場,本縣境內現存的有記載的古城有17座,具有歷史意義和觀賞價值。主要有:定邊城、甯塞城、白豹城、橫山寨(今走馬城)、雞嘴堡、 矜戎堡(今新寨)、通慶城(今鎖陽城)、綏遠寨(今田百戶城子)、通化堡(今琵琶城)、九陽堡(今張城子)、威邊寨(今蕎麥城)、鎮安城(今守暴城)、把都河堡(今舊城子)、五姑城(今五穀城)、勝羌寨、懷威寨、觀化堡。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