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七章注,第1張

此篇論君王治政來民之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其有信也。舊注以太上爲主語而指君主或上古帝皇之世,則義偏也。《帛書》“其次侮之”作“其下母之”是也。太上、其次、其下爲對,則太上猶言首先,其義顯明也。硃謙之雲:“老子所雲,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於無爲,不知有其上也。”其言崇尚無政府治理,大謬也。顯然吳澄本“下”作“不”,《永樂大典》亦作“不”,皆後儒不明,尚治政無爲而妄改也。

[通行王弼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譽,景龍碑本作豫。豫,安也。豫之者,安民也。)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侮,亦作姆,姆通母,故侮讀若母,牧也。舊注皆謂侮爲輕辱之義,其言非是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悠通攸通由,讀若猷,謀也。《大雅·文王》雲:“厥猶翼翼。”其注雲:“猷猶音義同。”故景龍碑本作“由”,帛書作“猶”。)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帛書]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其次、其下爲對,猶今言首先、其次、最後。《墨子·親士》:“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孫詒讓間詁:“太上,對其次爲文,謂等之最居上者。”下,指民也。知,《廣韻》欲也,指物欲。《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知,又指是非之心也。《荀子·脩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下知有之者,首先民有物欲和是非之心也。其次,親譽之。君主以德親民而取譽也。其次,畏之。君主立刑畏民也。其下,母之。(母,《廣雅》牧也。經牧其田野,以土地分配吸引人口遷入。《周禮·天官·大宰》:“九兩,一曰牧。以地得民。”)信不足,有不信。(案,[徐鍇曰]所憑也。)猶呵,其貴言也。(猶,兵謀也。言,號令也。兵謀所貴者號令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我”後儅有斷。功者,以勞定國也。遂,成也。事者,施政安民也。省通眚,眚通生,生通姓,故省通姓,百省即百姓。胃通謂,《玉篇》信也。我,君王自謂也。自,從也。然,如也,自然,指從隨而至也。以勞定國而功成,施政安民而事成,而百姓信我,皆從隨而至也。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道德經第十七章注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