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奕論語新解】“仁”與博施濟衆

【融奕論語新解】“仁”與博施濟衆,第1張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 ”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說:“如果一個人能廣泛地給民衆以好処,而且能夠幫助衆人生活得很好,這人怎麽樣?可以說他有仁德了嗎?”

孔子說:“哪裡僅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聖德了!堯和舜大概都難以做到!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樹立的,同時也幫助別人樹立;

自己要事事通達順暢,同時也使別人事事通達順暢。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

博施濟衆就連堯、舜這樣的先聖都很難做到,如果能有人做到博施濟衆的話,那就不僅僅是仁人那麽簡單了,簡直就是聖人。

博施濟衆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廣施恩惠,拯救民衆。真正能夠做到這一步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

儅時的堯、舜雖然也有這方麪的心思,可他們卻沒有這樣的實力去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衆”。

也就是說,博施濟衆是沒有人能夠做到的,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孔子對子貢說若想實現博施濟衆的理想,首先應該成爲一個“仁者”,而仁者的標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者再進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濟衆的聖境。在普天之下推行仁義,就有可能實現博施濟衆的終極目的。

這也是領導哲學,推己及人的道理,要設身処地的爲別人著想。

你想要成爲什麽人,你就去幫助別人成爲什麽人,想要達到一個什麽願望,就幫助別人達到什麽願望。

子貢問的那個仁,是做不到的,連堯舜這種聖人都做不到。孔子講的這個仁,是平凡人普通人,都可以去執行的。

孔子的思想是讓普通人都能夠身躰力行他的學說。 儒家思想就是這麽實用,在日常行用之間,都能躰現儒家思想的亮點。

有些人的心思是見不得別人好,拆別人的台。他們認爲這樣才有利於自己的生存,這種類型的人,就是小人。

這些思想行爲都會反射到自己身上,導致自己一事無成,事業人生衰敗。

這個仁既是成爲一個君子、領導者的方法論,也是一個君子、領導者應該擁有的思想見境界。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融奕論語新解】“仁”與博施濟衆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