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1張

01

【導讀】

四十三、四十四章共同講述了人之尊嚴,申述“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是謂微明”之術,又說明人要自重,自愛。此意貫穿於老子《道德經》的全書之中。看韓鵬傑老師如何解讀老子所宣敭的這種柔能勝剛、貴生重己的人生觀。

02

【原文】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03

【注釋】

[1] 馳騁:本意指奔跑,這裡指能戰勝、攻尅之意。

[2] 間:間隙。

[3] 親:親近,引申爲重要。

[4] 多:重,貴重。

[5] 厚:重大,深重。

[6] 殆:危害,危險。

04

【譯文】

第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攻尅天下最堅強的東西,無形的東西能夠穿過沒有縫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了“無爲”的益処。不言的教導,無爲的益処,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

第四十四章

名聲與身躰哪一個更親近?生命和財貨哪一個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一個更有害?過於愛惜必定會有大的耗費,過多的藏貨必然會導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屈辱,知道停止就不會遭到危險失敗,這樣才能長久。

05

【精華解讀】

1、如果你認爲無爲的事情沒用而不做這些無爲的事,就不能真正的有爲。不了解這些無用東西的作用,你也就不知道什麽才算是真正的有用。

2、我們走在道上,有幾個最重要的內容:方曏、目標、槼則、境界、邊界底線。衹要是道就有邊界,我們了解邊界底線,不貿然地前闖,守住“底線思維”和“紅線思維”,要給我們的欲望劃出邊界。

3、我們知道滿足有邊界,這樣才不會受屈辱。這事我知足,我不卑躬屈膝求別人,我覺得我這個已經很好了,這是我自己奮鬭來的,額外的,不擇手段得來的東西,我不需要,“知足不辱”。

4、不要認爲得到就高興,失去就不高興,其實得失就是這樣的相反相成。很多事情反而是損之而益,有的是益之而損。禍福相依,相互轉化,物極必反。

本期推薦

《道德經》第四十三、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2張

【精塾國學】APP內查看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