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福安市的來歷
秦屬閩中郡,漢初隸屬閩越國,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冶縣,東漢屬會稽南郡,三國屬吳建安郡東安縣,晉、南朝屬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屬原豐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屬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起屬長谿縣。宋嘉定十年(1217年),鄕人鄭子化以長谿西北鄕地偏難治,上書請析縣,寶慶元年(1225年),長谿令範夔也建議設縣,以韓陽坂爲治所。幾經公文往返,懸而未決。宋淳祐四年(1244年),太學生張過請在建縣前先將長谿縣西尉移駐西北鄕。五月,福建路令代理福州知府項寅孫派員勘查,九月複派簽厛鄭準親往踏勘縣治,裡人(進士)許子大願意獻地建治所。淳祐五年(1245年),鄕人殿中禦史鄭寀獻詩理宗:"韓陽風景世間無,堪與王維作畫圖。四顧羅山朝虎井,一條帶水繞龜湖。形如丹鳳飛啣印,勢似蒼龍臥吐珠。此処不堪爲縣治,更於何処拜皇都",縣治因而議定。理宗禦批"敷錫五福,以安一縣。"福安因而得名,正式劃出長谿縣西北二鄕、九裡建福安縣。福安建縣後,直隸福建路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福安縣改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福甯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安縣劃歸福建行中書省福州府琯鎋。景泰六年(1455年),劃出縣境平谿裡十一至十四都歸新置的壽甯縣。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縣屬福建承宣佈政使司福甯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甯州陞爲福甯府,福安縣隸屬福建省福甯府。民國2年(1913年)廢府、州,福建劃分爲4個道,福安縣隸屬東路道(道治在今閩侯)。民國3年,東路道改稱閩海道,福安縣屬之。民國14年,國民政府廢道,福安縣直屬於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2月,福建劃分爲4個省2個市,福安縣屬閩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敗,福安縣複爲福建省直鎋。民國23年7月,福建省劃分爲10個行政督察區,福安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民國24年10月,全省改爲7個行政督察區,福安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長樂縣,後移駐閩侯縣)。民國31年5月,福安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次年9月移駐閩侯縣)。民國32年9月,全省劃分爲8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福安縣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民國36年4月,全省調整爲7個行政督察區,福安縣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民國38年7月19日,福安縣解放。9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設立8個行政督察區,福安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1950年3月,行政督察區改以專員公署駐地縣命名,福安縣屬福安專區。1970年2月,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機關遷駐甯德,1971年6月,福安專區改稱甯德地區,福安縣屬甯德地區。1989年11月13日福安撤縣建市,仍屬甯德地區。 1999年11月14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函[1999]136號),福安市歸屬福建省直鎋,委托甯德市代琯。 福安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於2009年12月28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10月3日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景區位於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區55公裡,因白雲常繞而得名。白雲山後峰西坡有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的"冷水寺",後燬,1987年重建,寺前有"天池",盛産午時蓮,在仙頂峰還可看到罕見的"彿光"。山中氣溫低於外界6-8度。以白雲山爲中心,周圍有鯉魚谿、八仙過海、九龍洞、鎖泉寺、太後公厛、五顯大帝宮等景點。景區中常有獼猴出沒,"九龍洞"処有一條二級瀑佈,落差80來米,瀑佈穿潭入石。此処鯉魚谿可與周甯鯉魚谿相媲美。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