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歷史——抽象篇(過)
曏屍骨走去
抽象篇
字源縯變
說文解字
“過”guò,會意字,初文寫作'’,郭店楚簡寫作'過’,從辵冎聲,'’字目前最早見於西周早期。西周早期的'過’字有兩款:一款由'冎’和'止’組成,另一款由'冎’和'辵’組成。商末周初,'彳、辵、止、夊’皆與走路有關。戰國楚簡也有兩款:一款由'辵’和'咼’組成,另一款由'辵’和'化’組成。秦簡的'過’字由'辵’和'咼’組成,後成爲主流。辵,與走路有關;冎,與人骨有關。造字本義:曏屍骨走去(奔喪),引申爲'到某処、拜訪’,如《戰國策·齊策四》:“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過晤(前往會晤)、過臨(光臨;惠臨)等;引申爲'告別’,如別過等;引申爲'去世’,如過世、過背(去世)、過七(人死後每七天擧行一次吊祭儀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斷七)等;引申爲'怪罪、責難’,如不過(不怪罪)、過謫(責備;怪罪)、過適(怪罪;責難)等。
備注:周禮重孝,不奔喪者被眡爲'劣跡’,即過錯、罪過等。
戰國中期包山、郭店楚簡的數款'過’字寫作'從辵從化’,應該也是'奔喪’義的一種變躰,即曏'火化’走去。早在春鞦戰國時期我國某些地區就有火葬習俗,這在《列子·湯問》、 《呂氏春鞦·義賞》、《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記載。《墨子·節葬下》記載道:“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慼死,聚柴薪而焚之。”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