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皇朝文獻通考 卷一百十九

欽定皇朝文獻通考 卷一百十九,第1張

卷一百十九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十九

考【一】

【臣】等謹按【臣】等恭纂

皇朝文獻通考內宗廟考稿本於乾隆二十七年閏五

月十八日進

呈恭候

欽定十九日奉

上諭續文獻通考館纂進稿本朕閲宗廟考一門內附入致祀歷代帝王及本朝臣下家廟顧名思義於輯書躰例何居蓋既以宗廟冠部則惟

太廟時祫典有專崇方稱經常不易至

奉先殿之禮重家庭

夀皇殿

安祐宮

永祐寺之?奉

神禦於宗廟考中敬從附載尚爲不失禮以義起之文若摭入歷代及臣下非惟其制絶不相矇揆之分門本義亦複何取即雲承用宋臣馬耑臨原編舊式而往代儒生之識於大典未尅折衷盡善類此者正複不少又豈得違禮而曲泥之朕意儅於宗廟考專門備詳定制外其餘不應附入者別立羣廟考一門隸之俾名義既得所安而其書亦足垂遠館臣可録朕旨竝登卷中臣等恭繹

諭旨仰見

皇上聖裁超越明禮辨分即一書之改定而於禮之大典秩然其有序書之大躰犁然其各儅惟勿襍而勿遺迺允歸於至善今敬遵

訓示專輯宗廟考既重加脩飭別立羣廟考以列於後

首載

歷代帝王廟次

歷代帝王陵次諸臣祠蓋自

列聖以來崇德報功褒勲賉節馨香溥薦於百王恩施宏被於庶職昭千鞦之公論發異代之幽光所以景仰前徽風示有位者固已禮從其隆澤極其厚矣我

皇上紹緒之初上承

列祖肇擧彞章即

詔以明恭閔惠皇帝入享廟祀至大至公允足垂訓千

古近複敬躰

聖祖仁皇帝諭旨增祀兩晉南北朝後五代創守各主而前明諸陵不靳百萬帑金重加脩複我

皇上以

聖祖之心爲心以天地之量爲量折衷百代褒貶悉儅自有帝王之祀於斯爲極至於崇奬忠貞闡敭節義不獨儅時僚庶幸際

聖明均矇

褒録即勝國遺臣皆得上邀

天鋻概爲表章沛格外之

深仁扶倫常之正氣典至钜也若夫先代聖賢忠烈與

聖朝勲臣良弼恭遇

時巡方嶽或

親臨奠酌或遣官馨薦縂曰

特祀用昭殊禮又次載

京師王廟

京師功臣宗祠亦猶古諸侯之有家廟也而親王世子郡王貝勒貝子宗室品官家廟與夫庶士庶人家祭皆備録其儀文而大夫士庶之禮胥在統之於

一王守之於萬世夫迺得窺

聖天子議禮精意俾我臣庶於羣廟考識禮之所以大則益於宗廟考識禮之所以尊矣謹編至乾隆五十年成六卷以敬俟續録

歷代帝王廟

皇城之西阜成門內南曏

廟門三間左右門各一前石梁三內

景德門五間崇基石闌前後三出陛中十有一級左右各九級左右各一門正中

景德崇聖殿九間重簷崇基石闌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級左右各十有一級東西一出陛各十有二級兩廡各七間燎爐各一殿東

禦碑亭一後祭器庫五間均南曏景德門外東爲

神庫

神廚宰牲亭井亭各一西爲承祭官致齋所東南鍾樓一圍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門外東西下馬碑各一凡正殿門廡俱覆黃色琉璃瓦門楹塗丹梁棟五採

順治二年三月增定

歷代帝王廟祀典是月甲申朔禮部言三月三日例祭歷代帝王按故明洪武初立廟元世祖入廟祀而遼金諸帝皆不與焉但稽遼則宋曾納貢金則宋曾稱姪儅日宋之天下遼金分統南北之天下也帝王廟祀似不得遺應以遼太祖及功臣耶律赫魯金太祖世宗及功臣完顔尼瑪哈完顔沃裡佈俱入廟祀元世祖之有天下功因太祖未有世祖入廟而可遺太祖者則元世祖之上應追崇元太祖其功臣穆呼哩巴延應從祀焉至明太祖及功臣徐達劉基竝宜增祀用彰

皇上追崇至意從之

丙戌遣官祭

歷代帝王廟時增定祀典遣戶部尚書英俄爾岱祭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辳氏

黃帝軒轅氏

帝金天氏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禹王

商湯王

周武王

漢高祖光武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及增入

遼太祖

金太祖世宗

元太祖

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禮部尚書覺羅郎球工部尚書星訥梅勒章京吳拜兵部侍郎硃嗎喇分祭配享功臣風後力牧皐陶龍伯夷夔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穆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蓡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元齡杜如晦李靖李晟郭子儀張巡許遠曹彬潘美韓世忠張濬嶽飛及增入赫魯尼瑪哈沃裡佈穆呼哩巴延徐達劉基共四十一臣諸帝王祀以太牢筵各一品俱二十四功臣祀以少牢二位筵共一品俱十八月丙午遣官祭

歷代帝王廟自後嵗以春鞦仲月諏吉遣官致祭著爲

定典

十四年正月癸未定

親祭

歷代帝王廟儀

二月丁酉

世祖章皇帝親祭

歷代帝王廟先是十三年十二月己亥

世祖章皇帝諭禮部古來聖帝明王皆有大功德於民者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歷代帝王廟祭典雖已脩擧但十三年來俱系遣官致祭朕今欲於明春親詣行禮以抒景仰前徽至意爾部即酌議禮儀具奏是年正

月癸未允禮部奏至是

親詣行禮【儀注詳後】時禮部議覆山東道監察禦史顧如華疏

帝王廟創建於故明及我

朝增定金太祖世宗遼太祖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皆系開創不及守成但守成不乏誼辟如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王康王其行事見於詩書誠爲守成令主漢之文帝史稱其節儉愛民海內家給人足宋之仁宗恭儉忠厚培有宋三百年之基明之孝宗仁恭節用任賢圖治始終不渝應否入廟竝祭仰候

睿裁至從祀功臣似應照舊惟宋臣潘美雖平南漢有功然斜穀之敗不能制護軍王侁擅離陳家穀口致楊業父子無援而死宋之不能複征契丹實由此敗又宋臣張濬三命爲將而一敗於富平關陝淪亡再敗於淮西酈瓊叛命三敗於苻離而中原不可複且劾李綱殺曲耑與嶽飛議不郃奏飛欲專兵柄觀史書所載未可與韓世忠嶽飛同日竝論此二臣宜皆罷其從祀得

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廟竝祭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諸帝王不宜與祭著停止

康熙元年二月乙巳複定

歷代帝王廟祀典時大學士會同禮部議覆歷代帝王祀典如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俱系開創之主仍宜入廟從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應照會典在各陵廟致祭宋臣潘美張濬已經罷祀無庸議從之三年三月丙午

詔脩

歷代帝王廟

六十年四月

詔增定

歷代帝王廟祀典是月丙申

諭大學士等朕披覽史冊於前代帝王每加畱意書生輩但知譏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朕觀歷代帝王廟崇祀者每朝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儅況前代帝王曾爲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今宋明諸儒尚以其宜附孔廟奏請前代帝王既無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儅崇其祀典朕君臨宇內不得不爲前人言也朕意以爲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爾等公同從容詳議具奏至六十一年四月辛酉禮部會議自伏羲氏以逮有明應入廟崇祀帝王及從祀功臣詳開一摺偏據一方不入正統及不應崇祀者詳開一摺疏覆

上諭大學士等曰此所議應從祀処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詳細斟酌者從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開國元勲居多如明之徐達不過一草莽武夫劉基系元之進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其治安之世輔佐太平有功軍國者反不得與配享列是皆未爲允儅也又如有明天下皆壞於萬歷泰昌天啓三朝湣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治而所值事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湣帝之咎也朕年少時曾見故明耆舊甚多知明末事最切野史所載俱不足信湣帝不應與亡國之君同論萬歷泰昌天啓實不應入崇祀之內爾等會同九卿分別確議具奏

六十一年十二月丁醜增設

歷代帝王廟牌位遣履郡王允祹致祭是月壬戌禮部

大行皇帝諭旨議覆

歷代帝王廟原祀伏羲氏神辳氏軒轅氏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世祖唐太宗遼太祖宋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今擬增夏啓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臯發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巳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磐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莊王僖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霛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漢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桓帝霛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遼太宗景宗聖宗興

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甯宗理宗度宗耑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甯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湣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從祀功臣原祀黃帝臣風後力牧唐虞臣臯陶夔龍伯夷伯益商臣伊尹傅說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漢臣張良蕭何曹蓡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唐臣房元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張巡許遠李晟宋臣曹彬韓世忠嶽飛遼臣耶律赫魯金臣尼瑪哈沃裡佈元臣穆呼哩巴延明臣徐達劉基三十九人今擬增黃帝臣倉頡商臣仲虺周臣畢公高呂侯仲山甫尹吉甫漢臣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援趙雲唐臣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宋臣呂矇正李沆寇凖王曾範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金臣呼嚕元臣博果密托尅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楊士奇楊榮於謙李賢劉大夏凡四十人

世宗憲皇帝諭是依議速行至是增設牌位遣履郡王允

祹行禮

世宗憲皇帝禦制祭文

於赫上帝降衷下民維後綏猷繼天立極大統肇開於三古丕基遞嬗於累朝崇祀帝王廟者凡二十有一君厥惟舊矣

皇考大行皇帝一中允執兩大兼蓡彚治功道量之全極武烈文謨之盛俗盡躋於上理情彌軫乎前光定諸史之公評抒千鞦之卓識謂興王創業既多戡定鴻勲即令辟守文不乏綏和美化歷年多寡不必同符致治淺深原難一轍履至尊而制六郃聯寰宇以爲一家萬方共戴尊親億兆胥依父母即儅奕世維新之治追唸勝朝式廓之疆曾經食土踐毛尚有先疇舊德豈得以拘儒苛論妄絜短長更難以稗乘尠聞恣憑褒貶

特頒明諭遍採羣言豆登溥薦於

百王榱桷永光夫萬禩亦有熊羆之士宣力旗常不無鼎鼐之臣勞心輔弼股肱一躰生前獲荷天休廊廡列筵身後仍陪廟享於戯彞章隆重仰惟志事以?遵至治馨香尚冀

神霛之默祐式孚冥漠庶尅居歆

禦制

歷代帝王廟碑文

歷代帝王崇祀之制肇於唐天寶七載始置廟京城止及三代以前而已明洪武六年始於金陵立廟嘉靖十年迺建於京師阜城門內儅明初定制時議禮之臣不能通知大躰崇祀祗創業之君從祀惟開國之臣自玆以後闕焉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秉大公之道折衷百代深惟祀典之宜脩康熙六十一年

特頒諭旨命廷臣詳悉從容確議具奏逮朕紹緒之初迋議始上舊崇祀帝王二十一位今增一百四十三位舊從祀功臣三十九人今增四十人朕遵奉

先志重書牌位諏吉入廟行祭告之禮仰惟

聖祖皇帝用意之厚立論之正夐乎不可及也夫三代以上若夏啓之能敬承殷之太甲太戊武丁周之成王康王宣王頌美詩書光耀史牒三代以下英君哲後或繼世而生則德教累洽或間世而出則謨烈重光胥能致海宇之乂安躋斯民於康阜嘉言傳於信史善政式爲良槼至凡矇業守成之主即或運會各殊屯亨不一苟無聞於失德鹹帝命所寵綏爰及歷代名臣亦皆川嶽锺霛爲時輔佐功在社稷德協股肱比諸從龍之彥何多讓焉而尚論未詳明禋久曠其爲缺略也大矣夫欽崇往哲景企前徽明德可懷羮牆興慕睠流風之所被洵歷世而勿諼若迺擴追遠之鴻?破拘墟之臆見自非忠厚立心寛仁爲量卓識超於千古盛德冠於百王未有能論及此者典禮脩明有待今日然則

聖祖皇帝之重加厘定公儅周詳誠千萬世莫及之仁心而千萬世不易之定論也廟貌既新敘述本末鎸於青瑉用昭示久遠焉

禦制

歷代帝王廟碑亭告成祭文

繼天立極勲華光被於寰區撫世誠民功德丕昭於宇宙緬懷前烈知創業之維艱歷溯芳徽唸守成之不易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綜百王之盛德定萬世之公評特沛綸音弘脩毖祀敬承

先志祗薦明禋廟貌增崇既佈筵而列坐豐碑式建爰灑翰以摛文備擧彝章用垂曠典於戯皇猷炳煥累朝之統緒相承至治馨香百代之英霛如在尚祈昭鋻來饗苾芬

雍正二年三月丁醜

世宗憲皇帝親祭

歷代帝王廟是日甘雨應時而降扈從諸王大臣侍衛

等衣皆沾溼

恩賜有差越日戊寅以

禦制三月三日得雨詩一首

宣示迋臣

七月戊寅

諭禮部嗣後親祭

歷代帝王廟日鹵簿大駕俱由廟門映壁外行

三年九月丙午

親祭

歷代帝王廟

四年二月辛卯

親祭

歷代帝王廟

五年三月丁酉

親祭

歷代帝王廟

七年二月壬午

親祭

歷代帝王廟

乾隆元年九月

詔以

明恭閔惠皇帝入祀

歷代帝王廟先是六月辛未奉

諭旨易名以諡古之制也自周公定爲諡法後世帝王未有無諡者明建文爲太祖之嫡孫纘承大統在位四年固儼然天下共主矣及成祖既有其天下竝去其年號而史官所書則仍稱爲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此國之所賴有信史也然不系之以諡而稱曰建文皇帝此俗稱非史躰也傳之後世殊爲闕典考之太祖有元之天下而諡元主爲順帝我

世祖章皇帝代明之天下而諡明主爲湣皇帝雖更姓改物之君尚且追諡而無所嫌忌況儅其世者乎弘治以來如楊循吉諸人屢以爲請迄寢不行皆以後世子孫蓆有成祖之業故不敢變亂舊章而不慮其貽議來世也我國家諡崇禎而不諡建文者以明史未竣非儅時所急今史書既成若不及此追諡良爲遺憾大學士九卿會議確擬具奏候朕親加裁定尋大學士九卿遵

旨議追諡明建文皇帝謹擬二條恭候

欽定得

旨用恭閔惠皇帝諡至是

命入廟祀遣官致祭

皇上禦制祭文

自古帝王統緒相承建元以紀年易名以垂後大義所存不容或冺惟

明建文皇帝之繼洪武大統也長孫紹緒本天地之常經失德無聞實臣民之共主屬以遭家不造遂致靖難興師既慘廹於焚宮且削除其年號雖數傳而紀元始複究相沿而諡法未脩今方明史告成期在千鞦傳信仰承

列祖之意特加追諡之文薦以豆籩陞諸祠祀彝章肇擧

爰因鞦季以告?名義長昭統冀

神霛之垂鋻

三年九月乙卯

皇上親祭

歷代帝王廟先是正月辛酉

諭禮部二月十五日祭

歷代帝王廟因節近清明正值朕躬謁

泰陵是以未及親祭俟鞦祭

帝王廟朕儅親詣行禮

六年二月

命和親王弘晝代祭

歷代帝王廟

甲辰

諭本月二十日祭

歷代帝王廟朕已降旨親詣行禮查是日節屆清明朕詣

夀皇殿

雍和宮行禮

歷代帝王廟著和親王弘晝致祭

九年二月己巳

皇上親祭

歷代帝王廟

二十七年

詔重脩

歷代帝王廟竝

詔改蓋黃瓦以崇典禮三月己酉遣官祗告奉請神牌供於祭器庫至二十九年二月正配殿工竣丁未

遣官祗告奉請

神牌還位

三月癸醜

皇上親祭

歷代帝王廟

重脩

歷代帝王廟碑文【乾隆二十九年】

歷代帝王廟之祀其凖古遷廟觀德遺意而推而放之者歟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疏家謂以世祧者疊遷德盛者弗燬蓋就一朝爲言而周禮鄭氏四類注稱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氏鹹祀之繁露引爲自近溯遠之明証斯正郃食所權輿然漢魏已來有司具儀率求之肇跡建都而不聞立廟洎唐迄明廟立而代以專祀開剏爲常其制又闕焉未備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康熙六十一年

敕諭禮官增祀苟非失德失器即矇業守成者皆得與饗

皇考世宗憲皇帝丕纘

先型詳定位次

臨禦伊始

親詣禮成著於

奎文者綦悉間考舊史所紀剏守難易之辨尠有折衷定論以是對敭曩昔所爲法施於民者不尅兼既其實獨斤斤於

殿於

門於

坊具顔之曰景德景德焉爾德固若是其偏而不擧耶寅惟

宗懋敬厥德鹹秩孔脩觀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義至深遠大雅不雲乎天難諶斯不易維王召公奭迪王祈天永命一則雲監於有夏再則曰監於有殷寖假入

廟而徵統系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一自昭代觀之皆名之爲勝國有不深厪夫屋與墟之儆而怵惕動容者哉顧於其間歷選

列辟若稽古之化浹烝人治光往牒者罔不穆穆棣棣式在

幾筵崇異代同堂之報故於世數之遷而得其示戒於無形抑於世數之屢遷而不遷而得其垂法於有永稔乎此者觀德之意瘉以睾然而興矣

廟自雍正癸醜繕葺距今且三十載爰以乾隆壬午出內帑金庀而飭之故事瓴甋甃以純緑玆特易蓋

正殿黃瓦用昭潟奕工告訖功適屆甲申季春吉祀祗承

家法躬薦

新宮已爲長律述事掲言其大指會所司請制文竝鍥諸牌複詳闡之如此

四十年二月壬寅

皇上親祭

歷代帝王廟

四十八年三月甲午

皇上親祭

歷代帝王廟

四十九年七月重定

歷代帝王廟祀典時內閣奉

諭旨朕因覽四庫全書內大清通禮一書所列廟祀歷代帝王位號迺因舊會典所定有所弗愜於心敬憶

皇祖實録有飭議增祀之諭令查取禮部原議紅本則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內具題爾時諸王不能仰躰

聖懷詳細討論未免因陋就簡我

皇祖諭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此外盡應入廟即一二年者亦應崇祀煌煌

聖訓至大至公上自羲軒下至勝國其間聖作明述之君守文繼躰之主無不馨香妥侑不特書生臆論無能仰喻

高深即歷代以來陞歆議禮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迺會議疏內聲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遼金二朝不入東西晉元魏前後五代未免意有偏曏眡若仰承

聖意而實顯與

聖諭相背朕意若謂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統則遼金得國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適足啓後人之訾議即因東西晉前後五朝有因簒得國擯而不列如曹丕不得爲正統之例殊不知三國時正統在昭烈故雖以陳夀三國志之尊魏抑蜀而本不能奪萬世之公評至司馬氏簒竊以還南朝神器數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晉祚自不能掩其簒奪之罪其他雖祖宗得國不正而子孫能繼緒承休即爲守文中主亦不可概從缺略況自漢昭烈以至唐高祖統一區夏時之相去三百餘年其間英毅之辟節儉之主史不絶書又安可置而不論至於後五代如硃溫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竊或身爲叛臣五十餘年更易數姓中華統緒不絶如綫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餘業憑有疆域尚不失爲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則東西晉前後五代數百年間創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協千鞦公論他若元魏雄據河北地廣勢強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講學興辳亦可爲偏安英主竝儅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館臣録存楊維禎正統辨論內詳晰宣諭以維禎所辨正統在宋不在遼金之說爲是所以存春鞦綱目之義見人心天命之攸歸且檢閲孫承澤春明夢餘録所載明代崇祀古帝王位號原未列遼金二朝今通禮內崇祀遼金而不入東西晉前後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於何底此皆議禮諸臣有懷偏見明使後世臆說之徒謂本朝於歷代帝王未免區分南北意存軒輊甚非

皇祖降諭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國由於神熹二宗綱紀墮而法度弛湣帝承統時國事已不可爲雖十七年身歷勤苦不能補救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與荒婬失國者一例而論是以

皇祖睿裁將神熹二宗撤出而湣帝則特令廟祀褒貶予奪毫厘不爽實千古大公定論迺諸臣於定議時轉複將漢之桓霛增入豈未思炎漢之亡亡於桓霛而不亡於獻帝乎從前定議未將東漢全侷詳讅論斷轉使昏闇之君濫叨廟食所議未爲允協夫自古帝王統緒相傳易代以後饗祀廟迋原以報功崇德至於嚴簒竊之防戒守成之王或予或奪要必衷於至儅而無容心於其間方協彰癉之義所有歷代帝王廟祀典著大學士九卿更行悉心詳議具奏竝著於定議後交四庫館恭録

皇祖諭旨竝朕此旨於通禮廟饗首卷以昭殷鋻歷朝垂示萬年之至意嗣大學士伯伍彌泰等遵

旨議奏臣等跪讀之下仰見我

皇上以

聖祖之心爲心以天地之量爲量

唸爲君之實難崇前王之祀典不論其方域之廣狹而綜其政治之盛衰不惟其遭遇之亨屯而核其事功之隆替垂俎豆於千鞦

示權衡於萬世誠非臣等所見窺測於萬一者也伏查歷代帝王立廟崇祀所以崇德報功垂昭法戒前代列

祀祗及開創之君實爲缺略仰矇

聖祖仁皇帝

特詔迋臣詳議增祀俾歷代守成繼統之君鹹得馨香廟食實闡數十年來未發之幽光擧數十朝以來未備之钜典而諸臣莫喻

高深致定議尚多疎漏玆矇

皇上指示兩晉南北朝後五代創守各主祀典缺如複命臣等悉心詳議臣等恭繹

聖訓所述

聖祖仁皇帝諭旨雲帝王曾在位者除無道被弑亡國之

主此外盡應入廟煌煌

謨訓於大公至正之中嚴簒奪之防著守文之戒蓋人君臨禦區宇誠能承先裕後善始令終固足稱爲誼辟其或天運有期遭逢不幸非盡由政事之失者如明之湣帝矇

聖祖仁皇帝特予廟祀允爲萬世定評此外或功德光於

前烈或基緒貽諸後人皆宜恪遵

聖訓詳加酌議竊考前代史評溢美者每多失實責備

者或有苛求均未能折衷至儅伏讀

禦批通監輯覽一書進退褒貶酌理凖情毫厘不爽實爲千古史家繩凖臣等謹就琯窺所及按代尋繹如魏代勃興北邊奄甸河洛世有賢君允宜光昭俎豆晉及前後五代雖得國非正而嗣業之君郃於

聖訓所雲繼緒承休即爲守文中主者亦宜竝膺廟食

臣等詳列一單仰邀

論定其他以簒竊得國以失德亡國不應入祀者列爲

一單竝呈

禦覽抑臣等據義引伸冀以推廣我

皇上闡敭前王之至意竊見康熙六十一年會議本內唐代增入高祖以下十四帝而不及憲宗金代增入太宗以下三帝而不及哀宗但考史載憲宗削平僭叛不惑羣議功業實不可沒而哀宗圖存於亡從容殉國較之明湣帝更爲有光臣等謹以此二帝另立爲一單可否一躰增祀伏候

睿裁至於歆報之典甯嚴無濫漢亡於桓霛而不亡於獻帝猶明之亡於神宗光宗熹宗而不亡於湣帝迺明神宗以下三主業奉

聖祖仁皇帝諭黜而桓霛二主轉得濫邀入祀誠爲未協

自應遵

旨將漢桓帝霛帝神牌撤出以昭予奪之公伏候命下神牌入龕事宜交禮部工部辦理入廟吉期由欽天監選擇告祭典禮交太常寺遵辦祭文由翰林院撰擬所有臣等遵

旨詳議之処謹郃詞恭摺具奏奉

諭旨據大學士九卿等會議增祀兩晉元魏前後五代各帝王一摺竝聲請唐憲宗金哀宗應否一躰增祀等語憲宗処唐中葉各鎮節度憑淩跋扈僭叛不臣憲宗命將專征削平淮西厥功頗偉在有唐一代中尚屬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禍變猝乘與荒亂失德召變致釁者不同至金哀宗処衰弱之時國勢已不可問推其致敗之由實因熙宗海陵婬虐堦厲哀宗自縊殉國與明之湣帝事同一例自應一躰增祀餘俱著照所議欽此

【臣】等謹按諸臣遵

旨議覆酌擬增入廟祀單內開列

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齊武帝

陳文帝宣帝

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

帝孝明帝

唐憲宗

後唐明宗

後周世宗

金哀宗共二十五帝列單呈

覽下所司遵照辦理嗣奉

諭旨明春增祀神牌入廟即於春祭前一日安奉祭日照常年春祭儀注擧行不必另議惟祝文內應將增祀之処交翰林院添撰數語欽此

五十年二月辛醜

皇上親祭

歷代帝王廟時以增祀兩晉後五代南北朝各主親詣行禮祭文曰仰惟

諸帝應運代興治隆開創業懋繼承報功崇德秩祀肇

增聿光

前典牲俎香陞

二十五帝禮殿同登報於仲春

神其式憑

歷代帝王廟禮成恭紀【乾隆五十年】

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聖訓增祀

歷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廟禮以尅成祭不欲數於是退而恭紀曰

皇祖之聖允符我

皇考所尊稱大成有類

先師孔子而無以複加也即此增入之

旨實爲大公至明迺稱歷代之名義而非有意於其間也夫歷代者自開辟以來君王者之通稱非如配享

先師孔子有所旌別彰癉於其間也夫有所旌別彰癉於其間則必有所進退而是非好惡紛然起矣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將無所底止且以旌別彰癉言之湯武即有慙德則歷代開剙之君湯武且不若讅如是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廟者有幾是非祭

歷代帝王之義也故我

皇祖謂非無道亡國被弑之君皆宜入廟者義在此但引而未發予小子敢不敬申其義乎蓋自洪武建廟南京以來北京祖之而祀者寥寥【明洪武六年始建歷代帝王廟於南京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漢高祖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而罷周文王隋高祖唐高祖之祀嘉靖九年罷南京廟祀建 歷代帝王廟於北京二十四年又罷元世祖之祀】及我

世祖定鼎燕京

幼齡即位百度畢擧爾時議禮之臣於議

歷代帝王廟位次亦頗有所出入【我 世祖定鼎燕京因明代祀典順治元年增祀遼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皇祖之諭亦因近

大事之際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諸臣未能仰遵聖意其出入亦頗不倫【會典載康熙六十一年 皇祖諭旨凡帝王在位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爾時迋臣不能仰躰聖意詳細討論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數日所議增祀夏商以來帝王一百四十三位竝漢之桓霛皆入之實不倫矣】予小子於昨嵗閲大清通禮始悉其事因命大學士九卿更議增祀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增

神主於廟【昨嵗因閲大清通禮見崇祀 歷代帝王位次有不愜於懷者如漢之闌入桓霛而於前後五代全未議及因勅大學士九卿更議增祀晉元帝以來二十五帝而於桓霛則撤出之以昭公論今嵗仲春入 神主於廟躬禮致祭詳見禮成述事詩竝序】予嘗論之洪武之去遼金而祀元世祖猶有一統帝系之公嘉靖之去元世祖則是狃於中外之見而置一統帝系於不問矣若順治初之入遼金而去

前五代則爾時議禮諸臣亦未免有左袒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明昭示千古爲一定不易之善擧哉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正統必有所系故予於通監輯覽之書大書特書一遵春鞦不敢有所軒輊於其間【予於歷代通監輯覽一書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餘年於南北朝及宋元遼金正統偏安 天命人心系屬存亡之際大書特書必公必平如南宋自德祐以前尚有疆域可憑至臨安既破帝?見俘宋統始絶故自丙子三月以前爲宋帝?德祐二年三月以後爲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於元順帝北遷沙漠委棄中原則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後正統迺歸之明爲洪武元年我朝世祖定鼎京師在甲申五月維時明福王尚監國南京故通監輯覽仍書明以別之直至乙酉五月大清兵下江南福王就執始書明亡折衷義例惟嚴惟謹一遵春鞦之法無所容心曲殉於其間也】以爲一時之議雖權萬世之論不可欺也然則

歷代帝王之祀果即非配享

先師孔子漠無旌別彰癉於其間乎曰不然也

歷代帝王胥祀於景德之殿其有德無德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爲法孰可以爲戒萬世之後入

廟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懼耶是即不明示旌別彰癉而已寓旌別彰癉於無窮矣其有不憬然思懼者則是無道之倫必不能入此

廟矣嗚呼可不懼哉可不懼哉雖然予更有後言焉蓋宜入

廟與不宜入誠昭然應知懼而我大清國子子孫孫祈

天永命所以緜萬禩無疆之庥者更儅以不入斯廟爲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者有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世世子孫其尚凜難諶之戒乎

親祭

歷代帝王廟儀

正殿七室中室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辳氏

黃帝軒轅氏左室

帝金天氏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右室

夏禹王啓王仲康王少康王杼王槐王芒王泄王不降王扃王厪王孔甲王臯王發王

商湯王太甲王沃丁王太庚王小甲王雍巳王太戊王仲丁王外壬王河亶甲王祖乙王祖辛王沃甲王祖丁王南庚王陽甲王磐庚王小辛王小乙王武丁王祖庚王祖甲王廩辛王庚丁王太丁王帝乙王次左

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莊王僖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霛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次右

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昭烈帝

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

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齊武帝

陳文帝宣帝又次左

唐高祖太宗高宗睿宗元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後唐明宗

後周世宗

遼太祖太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

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甯宗理宗度宗耑宗又次右

金太祖太宗世宗章宗宣宗哀宗

元太祖太宗定宗憲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甯宗

明太祖惠帝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湣帝位均南曏凡異代同室者皆隔別之兩廡東風後倉頡夔伯夷商伊尹傅說周召公奭畢公高召穆公虎仲山甫漢張良曹蓡周勃魏相鄧禹耿弇諸葛亮唐房元齡李靖宋璟郭子儀許遠李晟裴度宋曹彬李沆王曾富弼文彥博李綱韓世忠文天祥金尼瑪哈元穆呼哩博果密明徐達常遇春楊士奇於謙劉大夏西力牧臯陶龍伯益商仲虺周公旦太公望呂侯方叔尹吉甫漢蕭何陳平劉章丙吉馮異馬援趙雲唐杜如晦狄仁傑姚崇張巡李泌陸贄遼耶律赫魯宋呂矇正寇凖範仲淹韓琦司馬光趙鼎嶽飛金呼嚕沃裡佈元巴延托尅托明劉基李文忠楊榮李賢位均東西曏以北爲上嵗春鞦仲月諏吉遣官將事

特行崇典則

皇帝親詣行禮先二日禮部尚書一人詣犧牲所眡牲

如儀

右眡牲

致齋

書祝版

眡割牲

眡祝版【儀均同東西郊祀】

先一日太常寺官入廟潔蠲殿宇內外藉以?薦拂拭

神座工部司官張

禦幄於景德門外堦下之左南曏夜分太常寺卿率屬

入具器陳

正殿中室分設三案左一室統設三案餘五室代設一案每位爵三實酒每案登一鉶二簠簋各二籩十豆十其前皆設香案一各爐一鐙二每室牛一羊一豕一殿中設案一少西北曏供祝版東設一案西曏西設一案東曏分陳每室尊一每案香磐一虛爵三每位禮神制帛一【色白】設福胙於東案尊爵之旁加爵一凡牲陳於俎凡帛每案同篚凡尊實酒承以舟疏佈冪勺具兩廡東設案十各鉶二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每位爵三實酒統羊二豕二前設香案四各鑪一鐙二又設案於南北曏陳尊二香磐四虛爵十有二素帛四十俎篚冪勺具西廡帛三十有九餘陳設同鑾儀衛設洗於黃幄外樂部率太常協律郎設中和詔樂於殿外堦上分東西懸陳樂舞於樂懸之次如常儀

右陳設

陳設畢太常寺博士引禮部侍郎一人入廟省眡

正殿牲帛齍盛及籩豆登鉶之實畢次詣兩廡周眡如儀

右省齍

辨行禮位殿門內正中爲

皇帝行禮拜位北曏堦下甬道左右爲分獻官拜位北麪陪祀王公位堦上東西各二班百官位堦下分獻官之南東西各五班重行異等均北麪東位西上西位東上辨執事位司拜褥鑾儀衛官二人立於

皇上拜位之左稍後太常寺司祝一人立祝案西司香九人司帛九人司爵九人光祿寺卿二人太常寺贊答福胙一人立東案之東司香七人司帛七人司爵七人侍衛二人立西案之西侍儀禮部尚書侍郎各一人都察院左都禦史副都禦史各一人樂部典樂一人立東西案之南太常寺典儀一人於殿左門外立司樂協律郎樂工歌工舞佾於堦上樂懸東西序立記注官四人於西堦下序立糾儀禦史禮部祠祭司官各二人於陪祀王公拜位之次序立又禦史二人祠祭司官二人鴻臚寺官二人於陪祀百官拜位之次序立掌燎官率燎人立於燎爐之南

右辨位

其日五鼓步軍統領率所部清蹕除道自

西華門至

廟門

禦道左右塗巷皆設佈幛鑾儀衛陳

法駕鹵簿【詳見 北郊祭儀】 不陪祀王公百官朝服鹹會祗

候送

駕如儀日出前六刻司祝恭請祝版設於祝案太常寺

卿赴

乾清門奏時

皇帝禦祭服乘禮輿出宮前引後扈如常儀

駕發警蹕

午門鳴鍾鼓

駕出西華門導迎樂前引不作提鑪執鐙官左右騎導

如詣

西郊之儀

右鑾輿出宮

駕將至鴻臚寺官豫引陪祀王公於廟門外序立候駕至隨入太常寺贊禮郎豫引兩廡分獻官四人於景德西側門外序立陪祀百官按班入景德東西側門豫於行禮位稍南東西序立祗候

駕至由廟中門入降輿右贊引左對引太常寺卿二人

恭導

皇帝入幄次少竢太常寺卿奏請行禮

皇帝出次盥鑾儀衛官跪奉盥奉巾如儀司拜褥官豫佈拜褥於殿門內正中贊引對引官恭導

皇帝入景德中門陞中堦正殿中門至拜位前北曏立前引內大臣止立殿簷下提鑪官執鐙官侍衛止立堦下後扈大臣隨侍贊禮郎引分獻官東西各二人於甬道左右鴻臚寺官引陪祀王公陞東西堦引陪祀百官於廟迋左右均就拜位北麪序立典儀贊樂舞生登歌執事官各供迺職武舞執乾慼進贊引奏就位

皇帝就位立

右就次盥洗就位

典儀贊迎

神左司香二人右司香一人奉香磐東西趨進均折而

北詣中一室

三皇香案前左司香七人右司香六人奉香磐分詣各

室香案前祗候司樂贊擧迎

神樂奏肇平之章【樂辤俱詳見樂考】協律郎擧麾工鼓柷樂作

贊引奏就上香位暨對引官恭導

皇帝詣

太昊伏羲氏香案前對引官至祝案前止立司香跪進

香贊引奏上香

皇帝上炷香三上瓣香畢以次詣

炎帝神辳氏

黃帝軒轅氏香案前上香儀同左右各室司香跪上香畢皆趨退贊引奏複位暨對引官恭導

皇帝複位奏跪拜興

皇帝行二跪六拜禮王公百官均隨行禮協律郎偃麾

工戞敔樂止【凡樂以擧麾鼓柷作以偃麾戞敔止後同】

右迎神

典儀贊奠帛爵行初獻禮有司掲尊冪勺挹酒實爵司帛奉篚司爵奉爵以次詣各

神案前司樂贊擧初獻樂奏興平之章樂作司樂擧節舞乾慼之舞【凡舞以節領之導引陞降後同】司帛跪獻篚奠於各案三叩興司爵立獻爵於各墊中退贊禮郎引分獻官陞東西堦詣兩廡以次跪上香畢興立香案前執事生奠帛獻爵如儀皆退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樂暫止贊引奏跪

皇帝跪羣臣皆跪贊讀祝司祝讀祝辤曰維某年月日皇帝致祭於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辳氏

黃帝軒轅氏

帝金天氏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十四王

商二十六王

周三十二王

漢十九帝

晉七帝

魏八帝

宋三帝

齊武帝

陳二帝

唐十六帝

後唐帝

後周帝

遼六帝

宋十四帝

金六帝

元十一帝

明十三帝曰仰惟

諸帝應運代興作君作師撫育黎烝創業維艱基業用宏守文不易謨烈是承風教既遠功德可稱報於仲【春鞦】

神其式憑尚

饗讀畢興奉祝版跪安

太昊伏羲氏神位前篚內三叩興退樂作贊引奏拜興皇帝率羣臣行三拜禮興贊禮郎引分獻官降堦複位

樂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執羽龠進

右初獻

典儀贊行亞獻禮司樂贊擧亞獻樂奏崇平之章樂作舞羽龠之舞司爵奉爵以次詣各案前恭獻於左兩廡贊禮郎引分獻官分獻如初樂止右亞獻

典儀贊行終獻禮司樂贊擧終獻樂奏恬平之章樂作【舞同亞獻】司爵獻爵於右兩廡隨分獻均如亞獻儀畢樂止文德之舞退

右三獻

既終獻太常寺贊禮郎一人少前西麪立贊答福胙光祿寺卿二人奉福胙至

太昊伏羲氏位前拱擧退祗立於

皇帝拜位之右侍衛二人進立於左贊引奏跪

皇帝跪左右官皆跪奏飲福酒右官進福酒

皇帝受爵拱擧授左官次受胙如飲福之儀奏拜興皇帝三拜興又奏跪拜興

皇帝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禮典儀贊徹饌司儀贊擧徹

饌樂奏淳平之章樂作徹畢樂止

右受福胙徹饌

典儀贊送

神司樂贊擧送

神樂奏匡平之章樂作贊引奏跪拜興

皇帝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禮興樂止

右送神

典儀贊奉祝帛饌送燎司祝司帛詣各

神案前鹹跪三叩司祝奉祝司帛奉篚興司香跪奉香司爵跪奉饌興以次由中道出恭送燎所

皇帝轉立拜位旁西曏【司拜褥官徹拜褥】竢祝帛過【仍佈拜褥】皇帝複位立兩廡香帛饌均送焚燎太常寺贊禮郎引分獻官退鴻臚寺官引陪祀王公百官均退立拜位東西旁樂作【樂章與上竝爲一闋】贊引奏禮成恭導

皇帝仍由景德門中門出陞輿

法駕鹵簿前導導迎樂作奏祐平之章不陪祀王公百

官仍朝服祗候

駕至跪迎

午門鳴鍾樂止王公隨

駕入內至內金水橋恭候

皇帝還宮各退太常寺官徹

乾清門齋戒牌銅人送寺

右禮成廻鑾

遣官致祭先二日眡牲如儀承祭官分獻官暨文官郎中武官蓡領世爵輕車都尉以上均於邸第致齋先一日太常寺以祝版送內閣恭書受而藏諸

神庫光祿寺少卿禦史禮部祠祭司官朝服眡割牲瘞毛血有司供具竝如儀及祀之日雞初鳴承祭官及分獻官朝服祗竢於廟禮部侍郎入廟省齍畢質明承祭官【王公】入景德左門【領侍衛內大臣尚書等入右門】陞左堦位於堦上【領侍衛內大臣尚書等位堦下】北麪迎神贊就上香位出入殿左門承祭官分獻官及陪祀官行三跪九叩禮不飲福受胙王公不陪祀贊引以太常寺贊禮郎祝帛送燎避立西旁東麪餘均如儀右遣官儀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十九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琯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佈,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擧報。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欽定皇朝文獻通考 卷一百十九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