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1張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周易》

【魏】王弼、【晉】韓康伯 注

略例【魏】王弼撰,【唐】邢璹注,【唐】陸德明音義

出版日期:2022 年 9 月

定價:92.00 元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2張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尚書》

【漢】孔安國 注,【唐】陸德明 音義

出版日期:2022 年 9 月

定價:108.00 元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3張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毛詩》

【漢】毛亨 傳,【漢】鄭玄 箋,【唐】陸德明 音義

出版日期:2022 年 9 月

定價:198.00 元(全二冊)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4張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禮記》

【漢】鄭玄 注,【唐】陸德明 音義

出版日期:2022 年 9 月

定價:298.00 元(全三冊)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5張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春鞦經傳集解》

【晉】杜預 撰,【唐】陸德明 音義年表 【□】□ □ 撰,名號歸一圖 【後蜀】馮繼先  撰

出版日期:2022 年 9 月

定價:498.00 元(全五冊)


內容簡介

“相臺五經”,指乾隆四十八年清高宗下令武英殿倣刻元代嶽濬所刊十一部經書中的五部——《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鞦》五經,皆爲經注釋文本,每卷末並附考證。五經與嶽氏所刊《孟子》《孝經》《論語》入藏清宮後,清高宗建“五經萃室”以貯藏,嘉慶二年昭仁殿失火,五經皆毀。今嶽本《周易》《春鞦》(有補配)仍有孤本存世,而另外三經皆佚,僅有武英殿倣刻本能睹其貌。本次以上海圖書館藏早期印本爲底本,版麪清晰,字體耑正悅目,誠爲佳善之本。




出版説明

張學謙一、 宋氏世綵堂九經廖瑩中世綵堂九經刻於南宋理宗景定至度宗鹹淳年間,凡《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左傳》《論語》《孝經》《孟子》九種①,均爲經注附釋文本。周密《志雅堂雜鈔·書史》記其事雲:廖群玉諸書,則始於《開景福華編》……其後開九經,凡用十餘本對定,各委本經人點對,又圈句讀,極其精妙,皆以撫州單抄清江帋,造油菸墨印造,其裝飾至以泥金爲籤,然或者惜其刪略經註爲可惜耳。②廖氏九經迺據多種版本,經專家校勘、句讀而成,刻印精美、裝飾豪華。每卷末以篆文或八分字體刻“世綵廖氏刻梓家塾”木記,作長方、橢圓、亞字等形③,與今存世綵堂刻本《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相同,蓋爲廖氏刻書定式。至於“刪略經註”的說法則不準確,廖氏刪略者並非經注文字,而是陸德明《經典釋文》(詳後)。廖刻《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書前均有《凡例》,述編校體例。九經亦附《九經總例》,詳辨諸本互異之處,分爲《書本》《字畫》《注文》《音釋》《句讀》《脫簡》《考異》,凡七則。④《九經總例》原書雖亦不存,但其內容保存在元人嶽濬《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中,屬於鄭樵所說的“書有名亡實不亡”者。廖刻原無《公羊傳》《穀梁傳》及《春鞦年表》《春鞦名號歸一圖》,故《總例》未及。嶽氏既增刻四書,又於《沿革例》卷末著明補刻原委,不與《總例》原文相亂。⑤據《九經總例》所述,可概括出廖本九經的幾個特點:(一)廣羅衆本,精於校勘。《九經總例·書本》列所用版本二十三種,“專屬本經名士,反覆參訂,始命良工入梓”。《注文》《脫簡》《考異》三則中列有例證。(二)經注均加句讀。自五代監本以來,官刻經書均無句讀。建本始倣館閣校書之式,添加圈點,但也僅及經文。廖本以前,僅有蜀中字本及興國於氏本經文、注文皆加句讀。廖本又在二本基礎上加以脩正,足資參考。(三)節錄音釋,隨音圈發。單經注本不附音釋,《釋文》自爲一書,讀者難於檢尋。建本、蜀中本將《釋文》散附注文之下,甚便繙閱,但又失於龐雜繁瑣。故廖本僅節錄《釋文》難字音切(部分改爲直音),釋義、異文等多不取,極爲簡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併附硃熹“文公音”(據《四書章句集注》)。對於多音字,在此字四角相應處加圈,以示平、上、去、入之別。二、 元旴郡重刊廖氏九經及相臺嶽氏九經三傳廖瑩中依附宋末權相賈似道。德祐元年(1275),賈氏事敗,廖瑩中仰藥死,書板很快散落不存,元初已成罕見之本,今日則無一存者。幸而元代出現兩種繙刻本⑥,尚可藉以窺見廖本麪貌。一是旴郡刻本。現存《論語》《孟子》二種,毛氏汲古閣舊藏,後入內府,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有民國二十一年(1932)《天祿琳瑯叢書》影印本及198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八行十八字,注文雙行小字同,細黑口,四周雙邊,有書耳。版心上有寫工名,下有刻工名。卷末木記刻“旴郡重刊廖氏善本”或“旴江重刊廖氏善本”,形狀亦倣廖本作長方、橢圓、亞字、鐘形等式。當時應是重刊廖氏九經及《總例》,時間在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之前。⑦另一種則是更爲著名的相臺嶽氏刻本。此“相臺嶽氏”,前人皆以爲南宋嶽珂,經張政烺考證,始知迺元代荊谿(宜興)嶽濬。刊刻時間在大德(1297-1307)末年,卷末木記刻“相臺嶽氏刻梓荊谿家塾”。嶽氏除繙刻廖本九經外,又增刻《公羊傳》《穀梁傳》,凡十一經,稱爲“九經三傳”,另附《春鞦年表》《春鞦名號歸一圖》。改《九經總例》之名爲《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內容仍存其舊,僅於卷前增改小引,卷末增《公羊穀梁傳》《春鞦年表》《春鞦名號歸一圖》三則。嶽本與旴郡本的行款、版式完全一致,字體風格、木記樣式近似,文字、句讀及圈發幾乎全同,可見兩者均能忠實反映廖本原貌。⑧嶽本九經三傳,現存者僅有《周易》(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四庫底本)、《周禮》(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殘本)、《左傳》(國圖藏,卷十九、二十配他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殘本)、《論語》(國圖藏)、《孝經》(國圖藏)、《孟子》(國圖藏)六經。⑨明代有繙刻嶽本者,所刻經數不明,僅見《周禮》《左傳》《孝經》三種,且非一家所刻。《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繙嶽本《周禮》,行款、版式、字體均極似原本,版心刻工亦照刻,惟無木記爲異。但校勘欠精,注文、音釋多形似之誤。⑩明繙本《左傳》有兩種:一爲黑魚尾,版心上方刻字數,中刻“鞦×”及頁碼,下爲刻工名,版式與嶽本原本近似,惟刻工有別,國圖藏嶽本配補之卷十九、二十兩卷即屬此本。一爲白魚尾,版心刻“左傳卷×”及頁碼,無字數及刻工名,與原本不同,最易識別,靜嘉堂藏嶽本配補卷即屬於此本。明繙本《孝經》爲白口,四周雙邊,卷末有“湯仁甫刻字”一行。⑪三、 清乾隆武英殿倣刻相臺嶽氏五經相臺嶽氏九經三傳中,乾隆內府舊藏有《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左傳》《論語》《孝經》《孟子》八種。其中《左傳》見於《天祿琳瑯書目》(前編)卷一,入藏較早,原與“天祿琳瑯”各書一併庋藏於乾清宮昭仁殿。其後復得《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四經,迺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撤出昭仁殿之《春鞦》,以還嶽氏五經之舊,仍即殿之後廡,所謂慎儉德室者,分其一楹,名之曰'五經萃室’,都置一幾。是舊者固不出昭仁殿,而新者亦弗闌入舊書中”。⑫嘉慶二年(1797)十月,乾清宮大火,昭仁殿之天祿琳瑯藏書及後廡“五經萃室”之嶽本五經皆被焚毀。⑬幸而乾隆四十八年高宗曾下旨倣刻五經,今日尚得窺其麪貌。《論語》《孝經》《孟子》則見於《天祿琳瑯書目後編》卷三,迺嘉慶三年(1798)重建昭仁殿“天祿琳瑯”後續入之“天祿繼鑑”書。此三經現均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其中《論語》《孝經》已經《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據乾隆武英殿倣嶽本五經所摹藏印及《天祿琳瑯書目後編》所載《論語》《孝經》《孟子》三書藏印,可考得內府八經的遞藏情況如下:《周易》《尚書》《毛詩》《論語》《孟子》:李國壽→晉府→陳定→季振宜→徐乾學→內府。《孝經》:李國壽→晉府→陳定→唐良士→季振宜→徐乾學→內府。《禮記》:李國壽→晉府→內府。《左傳》:項篤壽→季振宜→內府。除《左傳》外,內府七經最初均爲李國壽所藏。李國壽生於元初,元代中期主要活動於江浙一帶,很可能與嶽濬有交往,故嶽本行世不久即爲其所得。⑭乾隆四十八年正月,高宗於昭仁殿後廡建“五經萃室”以貯嶽本五經,並作《五經萃室記》以紀其事。又於正月內下旨,令永璿等“選員倣寫刊刻,並令校訂群經,別爲考證,附刊各卷之末”。至本年十一月,武英殿倣刻五經完竣,裝潢呈覽。⑮其刊刻步驟是:先選派四庫館繕簽處的費振勳、羅錦森、王錫奎、王鵬、金應璸、衚鈺、吳鼎颺、孫衡、虞衡寶九人據嶽本原本摹寫,再交武英殿上版刊刻。武英殿繙嶽本各卷末均於版匡外下方刻一長條狀書耳,內刻“內閣中書臣費振勳敬書”“進士臣王鵬敬書”“舉人臣金應璸敬書”等字樣。《周易》書前刻《五經萃室記》,各經前刻高宗爲各經所題詩。⑯繙刻本將原本所鈐包括天祿琳瑯諸印在內的歷代藏印一併摹刻,行款、版式、點畫一仍原本之舊。惟原本版心所標書名、卷數極為簡略,如《周易》作“易×”,《左傳》作“鞦×”(亦有作“某(公)第×”者),殿本統改作“周易×”、“春鞦×”,並於版心上方刻“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倣宋本”。高宗下旨時即令“校訂群經,別爲考證”,但嶽本考證實際成於繙刻完成之後。以《左傳》爲例,卷一考證:“十年,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註:明翬專行,非鄭之謀也。〇'鄭之謀’當作'鄧之謀’……原本'鄭’字迺'鄧’字之譌,依殿本改正。”卷五考證:“十四年,沙鹿崩。註:平陽元城縣東有沙鹿土山。〇案《晉書·地理志》元城屬陽平郡……原本及諸本訛作'平陽’,今依殿本改正。”卷五考證:“獲晉侯以厚歸也。註:君將晉侯入。〇案此迺秦伯自言,不當用'君’字,蓋係'若’字之訛,據殿本改。”卷七考證:“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註:晉侯生十七年而亡,亡十九年而反,凡二十六年。〇案,十七年、十九年郃之得三十六,'二’字迺'三’字之訛,依殿本改。”⑰相應正文均有明顯的挖改痕跡。檢《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嶽本《左傳》,此四處均與未挖改前文字相同。嶽本考證參校之本有北監本、汲古閣本(考證或稱“閣本”)、武英殿本、永懷堂本等,且多參用毛居正《六經正誤》之說。嶽本《左傳》書前所附《春鞦年表》《春鞦名號歸一圖》則校以通志堂本,並參考《欽定春鞦傳說彙纂》。各條考證出文均為嶽本原文,凡經考證嶽本有誤者,繙刻本均改字(即《五經萃室聯句序》所謂“較嶽刻而掃葉無譌”⑱),且多有考證未明言改字而正文已改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嶽本五經用武英殿繙刻本,即有因此而誤以繙刻改字爲嶽本原文者。如嶽本《周易·歸妹》彖注“嫁而係姊”,考證“諸本作係娣”雲雲,未明言改字,而武英殿繙嶽本實作“係娣”。阮校雲:“嫁而係娣,嶽本、閩、監、毛本同。”誤信繙嶽本。因此,使用武英殿繙嶽本,需注意核查考證出文。道光以降,又出現多種殿本的繙刻本,如貴陽書侷、廣州書侷、成都書侷、福建書侷、琉璃廠、江南書侷等,然或未刻璽印,或刊印不精,不及乾隆殿本遠甚。總之,宋廖瑩中世綵堂刻本九經校勘細緻、刻印精美,經注均加句讀,又附圈發及簡明音釋,是一套上佳的經書讀本,可惜未有傳本存世。元代有兩種繙刻本:旴郡刻本僅存《論語》《孟子》二經。相臺嶽氏增刻爲九經三傳,今存《周易》《周禮》(殘本)《左傳》《論語》《孝經》《孟子》六經,《尚書》《毛詩》《禮記》三經僅賴乾隆繙刻本以存概貌。因此,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武英殿倣元相臺嶽氏五經影印出版,以供研究者參考。《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6張

書衣右下方有紅色戳記“丙辰年查過”

此本書衣右下方有紅色戳記“丙辰年查過”,書中夾有愚齋圖書館藏書卡片(《四家詞鈔》),首頁鈐有“子文藏書”硃印。因知此書原爲盛宣懷愚齋圖書館舊藏,後歸宋子文,再歸上圖。1916年愚齋圖書館爲籌備開館而清點全部藏書,“丙辰年查過”戳記即此時加蓋。1933年以後,愚齋圖書館藏書分別捐贈聖約翰大學(後歸華東師範大學)、交通大學(後歸郃肥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和山西銘賢學校(後歸山西農學院、山西農業大學)⑲。其中,聖約翰大學獲贈盛氏藏書迺經宋子文中介⑳,故宋氏亦有所得。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7張底本所夾愚齋圖書館藏書卡片《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8張“子文藏書”印注釋:① 張政烺《讀 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 》,《張政烺文集·文史叢考》,北京:中華書侷,2012年,第334頁。② [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賈廖刊書”條亦記其事而文字略遜:“廖群玉諸書,則始《開景福華編》……九經本最佳,凡以數十種比校,百餘人校正而後成,以撫州萆抄紙、油菸墨印造,其裝褫至以泥金爲籤,然或者惜其刪落諸經注爲可惜耳。”闕“又圈句讀”一句。又“萆抄”迺“單抄”形近之誤,元孔齊《靜齋至正直記》卷二“白鹿紙”條雲:“臨江亦造紙,似舊宋之單抄清江紙。”所謂“單抄”指抄紙時僅抄一次,幾種《癸辛雜識》點校本均未校正,故附識於此。③ [清]於敏中等著,徐德明標點《天祿琳瑯書目》卷一《宋版經部·春鞦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8頁。此本毀於清嘉慶二年乾清宮大火。④ [明]張萱等《內閣藏書目錄》卷二《經部·九經總例》,民國《適園叢書》本,第1b頁。按:此目著錄者應爲元旴郡繙刻本,然可反映廖本麪貌。⑤ 張政烺《讀 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 》,第318頁。⑥ 中國國家圖書館又藏一部元刻本《周禮》殘卷,版式、行款、句讀、圈發等均與嶽本相同,字體亦近似,但非同一刻本。卷三末有鐘形木記,但未刻字,刻工與旴郡本亦無重郃,或是另一種元代繙刻廖氏本。參見張麗娟《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72頁注。⑦ 張政烺《讀 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 》,第316-317頁。⑧ 張麗娟《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第173-174頁。⑨ 《孝經》無木記,故張政烺懷疑並非嶽本。然從刻工及諸經藏印的一致性看,《孝經》確是嶽本。之所以無木記,或與卷末空間不足有關。此外,民國間《舊京書影》收錄大連圖書館藏《周禮》零葉,爲內閣大庫舊書。史語所清理內閣大庫殘餘檔案,得《禮記》三葉、《周禮》四葉。以上零葉雖無木記可證,是元刻嶽本可能性也較大。詳參張學謙《“嶽本”補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5年第3期。⑩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6頁。⑪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一,北京:中華書侷,2009年,第76頁。⑫ [清]高宗《五經萃室記》,《禦制文二集》卷一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按:文集有注,但未署時間。武英殿繙嶽本書前亦附此記,無注,末署“癸卯新正月上澣禦筆”。⑬ 劉薔《天祿琳瑯研究》第一章《清宮“天祿琳瑯”藏書始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8-35頁。⑭ 詳參張學謙《“嶽本”補考》。⑮ 《多羅儀郡王永璿等奏繕簽處費振勳等請旨分別議敘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脩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867頁。⑯ 五詩末均署“癸卯新正月禦筆”。題詩亦見《禦制詩四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九四《題五經萃室嶽珂宋版五經(有序)》,諸詩並有小注。⑰ 嶽本考證所據“殿本”指乾隆四年至十二年武英殿刻《十三經注疏》。⑱ [清]高宗《五經萃室聯句》(有序),《禦制詩五集》卷一。⑲ 周子美《愚齋藏書簡介》,《圖書館雜志》1983年第3期。吳平《盛宣懷與愚齋圖書館》,黃秀文主編《傳承·服務·創新——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學術文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第301-303頁。⑳ 鄭麥《盛宣懷與愚齋圖書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2年7月)。《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9張


書影




《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10張《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11張《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12張《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第13張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琯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佈,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擧報。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武英殿倣相臺嶽氏本五經》出版說明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