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敏丨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穩定性

唐曉敏丨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穩定性,第1張

唐曉敏丨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穩定性唐曉敏丨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穩定性,第2張

中國傳統語文教育有一個特點,也是一個優點,就是教材的穩定性。

從漢代以來,“五經”作爲語文教育教學的主要教材,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矇學讀物“三百千”,也一直到清末民初仍然在使用。幾部文選如《昭明文選》、《唐宋八大家文抄》、《古文觀止》也都用了數百年。語文由此與不斷變化的政治形勢拉開了距離。

各個朝代的語文教育教學,都不把皇帝的詔書作爲語文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而是堅持用歷史上出現的最優秀的作品做教材。

有識之士也一直強調,學習語文就應該讀這些最優秀的書,如韓瘉就講自己“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讀”。由於學子讀的是最好的書,這些書本身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歷史、文學內涵,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生衹要好好讀就行,因此,古代的語文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就非常簡單。

就是讀、背誦下來。讀到一定程度,再讓學生寫寫文章。

反觀百年以來的新式語文教育走的是相反的路。學習的內容不斷變化,總是追隨時尚,缺乏穩定性,更缺乏經典性。內容不是最優秀的,於是就折騰“方法”,多次語文教育教學改革,都是折騰“方法”,而且主要是拿來西方的一種什麼教育思想,在中國匆匆縯練一遍,過了幾年又拿來另一種方法,“城頭變幻大王旗”,偏偏將中國傳統語文教育重視內容的經驗棄之不顧。

實際上,語文教育的根本在內容,而不在形式。

內容優異,用最樸素的方法就足夠。若內容不行,缺乏精神營養,怎麼折騰“方法”,都沒有意義。就像餵養幼兒,若牛嬭品質不行,缺乏營養,折騰喂法是沒有用的。餵養方法不能增加營養。

超鏈接↓↓↓

唐曉敏:西方語言學的“語言”應繙譯爲“語文”

唐曉敏:建搆主義與語文教育不搭界

唐曉敏:爲何有“文化”而無“語化”?

安平鞦:“四書五經”系統的重要地位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唐曉敏丨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穩定性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