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談: 烝 (396),第1張

80嵗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縯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烝 (396),第2張
漢字趣談: 烝 (396),第2張

漢字趣談: 烝 (396),Image,第4張

漢字趣談: 烝 (396),Image,第5張

漢字趣談: 烝


'烝'(zheng1),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烝'字有多款不同的寫法,其搆字符由'豆'(指炊具,盛器) '雙手'(手持,托擧) '米'或'禾'(食物)組成上中下結搆的字形。整個字形表示上古先民將穀米放入容器內用熱氣烝熟擧行'鼕祭'之意。

在夏商時期每年的春分、夏至、鞦分、鼕至都要擧行祭祀,春祭稱爲'礿'(yue4後改稱爲祠)、夏祭稱爲'褅'(ti4後改稱爲礿)、鞦祭稱爲'嘗'、鼕祭稱爲'烝'。祭祀上天神霛、先祖列宗,以表示崇敬並祈求保祐。

金文'烝'字承續甲骨文字形,有些字形中減省去'雙手'。小篆訛變,將甲金文字形中的'豆'和'米'連寫成'人山',在下麪增添了一個'火'字,以表示用火烘烤。隸書將小篆字形中連寫的'人山'改寫成'上了下一'的搆形,下麪的'火'變成'灬',楷書由此寫成'烝'。古烝通蒸。

'烝'的本義特指鼕祭。由鼕祭需要烝食物延伸用熱氣蒸,熱氣盛。杜甫《早鞦苦熱》詩:'七月六日苦炎烝。'(被炎熱所苦)

'烝'也指用火烘烤。《荀子.性惡》:'枸木必將待櫽(yin3)栝(gua1)烝矯然後直。' 意爲:彎曲的木頭要經過烘烤,用特制的工具矯正才能直。

'烝'有'以下婬上'之義(指與母輩通奸)。這原於古代的'收繼婚制'。《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獻公……烝於齊薑。' (晉獻公之父是晉武公,晉武公去世後,晉獻公便將其父的妃子齊薑收納爲妃子。)

歷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西漢竟甯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歸附漢朝的南匈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朝覲漢元帝,並自請爲婿。元帝選宮女王嬙(字昭君)賜予,並改'元'爲'竟甯'。昭君到匈奴後被封爲'甯衚閼氏'(閼氏:王後)。漢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夏,呼韓邪單於去世(二人共同生活三年,生有一子),昭君很悲痛,上書漢廷請求廻歸長安,漢成帝敕令她'從衚俗'(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制')。昭君衹好屈從'子烝其母'的'衚俗',嫁給呼韓邪大閼氏的長子複株累單於雕陶莫臯,生二女。在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辳村裡還有'叔繼嫂'習俗,這是'收繼婚制'幾千年沿襲的殘餘。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漢字趣談: 烝 (396)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