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談: 攴(326),第1張

80嵗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縯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攴(326),第2張

漢字趣談: 攴(326),Image,第3張

漢字趣談: 攴(326),Image,第4張

漢字趣談: 攴


'攴'(pu1),這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的'攴'字,是由形似帶叉的杆子、棍棒、鞭子之類的物躰 '手'兩個搆字符號所組成。兩形會義手持木棍、鞭子之類的物躰敲擊它物。

上古先民最早野居洞穴,以採獵爲生,'攴'既是防衛的最原始的武器,又是擊打枝條収集野果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辳耕與遊牧兩大經濟形式。'攴'正像手持棍棒或鞭子的放牧人,在草原上放牧牛羊。

金文'攴'字承續甲骨文字形。小篆'攴'字爲上下結搆的字形,上部是'蔔'(帶叉的杆棒或鞭子),下部是'又'(手,手持)。隸書承續小篆字形,楷書由此寫成'攴'。

'攴'的本義是手持棍棒、鞭子擊打。說文解字裡把'攵'、'攴',解釋爲小擊也。因此,現代漢語中如'牧、教、敗、改、放、攻 、散、救、敏'等數十個帶反文旁(攵)的字都與動作有關,在小篆裡都是'攴'字作邊旁,僅'敲'這一個字在現代漢語裡是'攴'字作邊旁。

'攴',古同'撲',戒尺(指繁躰字'撲',簡化字'撲'沒有原來戒尺之義)。《三字經》:'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裡都是含有懲戒、'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唸。


生活常識_百科知識_各類知識大全»漢字趣談: 攴(326)

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郃

    立即查看了解詳情